上一版/ 06 版:红土地·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两膺上将”洪学智的传奇人生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2月23日    来源:皖西日报


  胡遵远

  2023年2月2日,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洪学智将军的110周年诞辰。洪学智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今辑取几个片段以示纪念。
爱兵如子心善良
  1935年9月,张国焘反对红军北上,强令红四方面军南下。洪学智与军首长率红四军不畏艰辛,再过草地。10月,红四方面军发动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强渡大金川江,继而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又克天全、宝兴、芦山。第二次翻越夹金山时,洪学智作了充分的政治动员。他号召广大指战员要发扬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和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坚决翻过天险夹金山。他要求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同志之间要团结友爱,一人有难大家帮忙,不能让一个伤病员留在山上。
  夹金山上气温在摄氏零下二三十度,或大雪、或狂风、或冰雹,变化莫测。由于空气稀薄,再加上长途行军、人乏马困,人走在山上,头晕脑涨、腰酸腿软、力不从心,稍有不慎就会永远地留在山上。
  洪学智组织了一个收容队,走在队伍后边,专门收容那些掉队的和冻得不能走的战士。接近中午时,部队到达夹金山主峰,一片冰雪世界。突然,乌云翻滚、天暗下来,接着一阵大风雪席卷过来。有6个红军战士在风雪中倒下了,停止了呼吸。这些战士同大家一块儿与敌人浴血奋战,结下了深厚的阶级友情。洪学智不忍心将他们留在山上,就派人把他们抬下了山。
  下山后走了一程,大家发现路边有个磨房,可以避风寒。于是,他们就决定住在那个磨房里休息,烧水煮青稞,把冻“死”的战士也抬进屋里。后半夜,磨房内温度升高,一位战士发现一个冻“死”的战士动了一下。大家很惊讶,都不相信,说是这个战士“看花了眼吧?”“不信你们看,真的是在动弹呢!”洪学智走近一看,可不是,呼吸很急促,是在动。洪学智大声说到“赶快抢救!”当时没有医生,大家就用人工呼吸,还给那位战士灌姜汤,大家七手八脚把他弄“活”了。有一个人活了,说明另外5个也有希望。大家就一个一个地抢救,结果救活了5个人,有一个年轻一点的战士没有救过来。
关键时刻显身手
  抗美援朝期间,洪学智主要负责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工作。当时,美国侵略者将我军后勤保障视为“眼中钉”,采取一切手段进行打击封锁、企图切断我方后勤供应。
  怎样才能保证几十万志愿军的后勤供给呢?这是洪学智将军面临的重大难题。而最令洪学智头痛的则是美国的“空中绞杀战”。
  为了破解美国的“空中绞杀战”,洪学智对战场形势作了详细分析,认真研究了“空中绞杀战”的特点。他命令部队将高射炮集中隐蔽起来打击美军轰炸飞机,保护重点桥梁,保证运输车辆通过;同时,对运输车辆进行伪装,设置假目标,搞乱美军飞机的辨认力;投入大量的铁道兵、工程兵抢修铁路和桥梁。就这样,洪学智带领战士们建起了“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切底粉碎了美军策划的“绞杀战”,为我军创造了取得抗美援朝胜利的关键条件。
  战后,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曾说: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一切力量企图切断志愿军的后勤供应,但中国志愿军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了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1986年,洪学智率领中国军事后勤代表团出访美国。当时美方有很多将领参加会谈,其中太平洋舰队司令莱昂斯上将故意问洪学智:“洪将军是什么大学毕业的?”洪学智笑了笑、幽幽地回答:“我是你们空军大学毕业的!”美国人恍然大悟,大笑起来,说:“那请你到我们这里来办公。”洪学智说:“你们的空军大学还没有给我发毕业证呐!”
冷静对待“起与落”
  1960年初春,由于受彭德怀“军事俱乐部”的牵连,洪学智被免去了总后勤部部长职务,被下放到吉林省、任农业机械厅厅长,洪学智不得不迁往吉林。
  离开北京的前一天,全家人一起吃了一顿饭。夫妻二人,八个孩子,十个人,满满一桌。长期以来,他们家养成了一种习惯:洪学智吃饭很快,他吃饭不说话,但他吃完后放下筷子并不离开,他喜欢坐在桌边,一边给大的小的夹菜,一边听孩子们说话。晚饭后,通常会开个小会,他和孩子们谈天,了解孩子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告诫他们应该注意的事情。
  离别前的这顿晚饭不同平常、吃得很沉闷。尽管洪学智的脸上很平静,但几个大一些的孩子已经懂事了,他们始终在低着头……洪学智的夫人张文望着孩子们,想着即将到来的分离,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他们决定把还在上幼儿园的洪阳和洪菁带在身边一同去长春,小儿子洪晓狮上完这学期课后再转学去长春,其他的孩子继续留在北京住校读书。
  洪学智对孩子们说了一段话:人,这一生很漫长,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你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生的起落。好的时候,要想到不好的情况,不好的时候也不要沮丧,人生的这个过程,有起就有落,有好就有坏。现在你们都在上学,这是很重要的阶段,不管在什么境况下,你们都要好好学习,既要学习知识,也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独立生活,要能够自立。
  孩子们频频点头。父亲的平静和沉着,给了正当年轻、血气方刚的大儿子洪虎及兄弟姐妹们很大的安慰。
  晚上,洪学智把洪虎叫到书房。他用平静的缓慢的语调对大儿子交代了几句话:第一,不要对父亲的事情评头论足。第二,做父亲的半生革命,从来没有、也不会做任何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的事情。第三,照顾好弟妹,好好学习。第四,认真做人,好好做事,独立生活。
  有人问他:“你从总后勤部部长到一个省的厅长,你不觉得亏吗?”他说:“我参加革命不是为当官,有利于革命的工作我都干。战争年代,包括抗美援朝战争,每个人都时刻准备为祖国光荣献身,哪里还有心思想将来做什么官?即使到了和平时期,不论做什么官,干什么工作,还不是为了把国家建设好,让祖国强大起来,使人民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虽然被降职了,但只要有工作干,能为党和人民继续做事情就别无所求了。”
  下放期间,洪学智将军被分配到农场里面去喂牛。从一代将军到“放牛郎”的落差太大了,一般人是难以接受的。不曾想,洪学智将军却在那里干得有声有色,他养的牛都很结实。他的心态依旧很积极、很阳光,他曾经幽默地和牛说:“你别在这挑食,我之前可是个将军,你要是不好好吃饭,我就突突了你。”
仗义执言不胆寒
  1960年,在“庐山会议”之后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说:“邓华这个人看来是阳奉阴违的,是反对毛主席路线的。”洪学智站了起来,他说:“我不大同意林总的看法。”这一句话让所有的包括邓华在内的人都惊住了。稍后,在批判彭德怀、黄克诚的大会上,群情激愤,而洪学智则说:“彭总百团大战至多不过是命令请示得晚,打鬼子什么时候都是对的,抗美援朝是毛主席的指示,彭总执行得很好,总不能也说错吧?一个人有功有过,不能一说过就把功给抹杀了。”
  在“文化大革命”中,洪学智被打成“彭德怀的黑干将”,被造反派批斗。造反派让他揭发彭德怀,他不干,他坚持不说违心话,依然坚持说彭德怀没问题。造反派骂他是“三反分子”。他说:“我是三反分子,一反封建压迫,二反帝国主义,三反国民党反动派。”
  后来,洪学智被下放到农场劳动。专案组让他写思想汇报,交代自己的错误。洪学智倔强地说:“没什么好写的。你们说我是三反分子,我到底反了什么?我一不反对毛主席,二不反对毛泽东思想,三不反对党,要我写什么思想汇报?现在不写,以后也不写!你们看着办!我不是‘三反分子’,我是‘三忠于分子’。我是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党的。以后历史会证明的。”
  洪学智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不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而且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