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文学志不移
———读庄有禄先生《乡土与远方》
皖西日报
作者:彭国忠
新闻 时间:2022年11月17日 来源:皖西日报
我的老师庄有禄先生寄来大著《乡土与远方》打印稿,命我作序。受宠若惊之下,盥沐而读,拜读数过,为老师痴迷文学志不移的精神所感动。庄老师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霍邱工作,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业余时间大多用在读书与写作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令人敬佩。 文学情怀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源泉。庄有禄老师从教师转任公务员后,一直从事秘书工作。他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对文学创作情有独钟,利用业余时间潜心写作,不仅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而且创作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安徽教育报》《合肥晚报》等省内外几十家报刊发表,共计800多篇,60余万字。这一份文学情怀十分难得。这也是这部著作名“乡土与远方”中“远方”的内涵。 文学作品首先抒写自己的人生,如工作、生活、经历、情感、人生思考等。在庄有禄老师笔下,我们虽然能看到他工作中的付出与辛苦,如“天天都有写不完的材料和忙不完的琐事,老是重蹈着由宿舍到办公室的两点一线,难免生出枯燥乏味之感。尤其是五黄六月,城关更是热浪滚涌,暑气蒸人,让人倍感难受,好想回乡下老家解解乏、避避暑啊”,但更多的是新的生活气息、新的人生境界。于是我们看到作者双休日去乡下散步、养花,抛却芜杂一心读书。仅仅是散步,就有许多不同,与妻子一道散步,“或一前一后,或并肩而行,或携手并行,边散步,边交流,掏心掏肺,毫无遮拦”;与儿子、儿媳一起散步,“或到大街上,或在小区内,或去公园里,边散步,边沟通,有时畅谈国际国内形势,有时交流工作学习的心得收获,有时探讨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文友一起散步,“或畅谈采风见闻及所思所感,或探讨文坛某一现象,或交流各自的创作心得,敞开心扉,情意融融,既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又增长了见识”;同学聚会后散步,“或大街,或马路,或公园,肩并肩,头挨头,话往事,话当下,话未来,话友谊,仿佛返老还童,顿感年轻了几十岁,身心格外舒畅,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友情”;独自一人散步,“除了上大街、公园、马路散步外,有时跑到水门塘畔或乡间小径,或散步,或发呆,或长啸,或高歌,或舞动拳脚……看残阳如血,看晚霞烧红天际,看倦鸟陆续归林,看星星眨着眼睛,看月亮缓缓升起;听青蛙欢唱,听百虫低吟,听乡村狗吠;呼吸着郊野的新鲜空气,沐浴着徐徐的柔风,嗅着泥土的芬芳,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无牵无挂,一身轻松”。在庄老师笔下,《文字秘书的“三种境界”》是对文字秘书工作境界的提炼,《走出去“充电”》是自我要求的提高,《人生犹若竞技场》《劝君保持好心境》劝励他人勉励自己;而《矮下身子待人处事》,是向普通民众“矮下身子”,是为了《正确把握密切联系群众的辩证关系》。这些文章让我们看到一位积极向上、心怀百姓的人民公仆形象。 宋代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今日待遇、地位大大提高的公务员,同样葆有家国情怀,不以一己之私为人生追求。庄有禄老师堪称一位继承传统士大夫的“经世”怀抱、心系天下苍生、与时代共进步的公务员。在他的这部作品集里,有《城市应为农民工“充电”》面向有司的进言,也有《欲进城先“换脑”》面向农民工的良言建议;还有《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公务员责任担当,《多做民情调查》《“两节”期间多下访》的行政呼吁,《文明节俭过大年》的良风善俗主张;《人大代表应着力增强“六种意识”》是县人大代表关于身份资格与相应担当的思考,《冷静应对入世》事关国家发展战略,站位更高,思虑更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视域,所写文章呈现出鲜明的岗位特征和区域特征,一些特殊、冷僻行业,一些偏远、偏僻区域,随着一些文学作品的书写,进入世人视线,为人所知。一条原本寂寂无名的小川,现在成为一方人家的母亲河;一片荒芜贫瘠山地所产的童蓈,一夜之间成为抗癌名药声名鹊起。 庄有禄老师笔下,来自春秋古蓼国霍邱的糍粑、腊鹅,那么美味悠长,伴着霍邱方音土话,进入文学殿堂。他是用自己熟悉的方言语词,书写自己熟悉的土地、人情,自己熟悉的行业领域,丰富了文学库、语音库、文字库,将来会成为研究地方语言、文字、文学重要的材料。 庄老师先后在县教育局、县委宣传部、县委政研室、县旅游局等多个岗位任职。岗位的固定性、行业性、区域性,并不意味着公务员创作的作品是封闭结构,是一种褊隘文字。事实上,工作性质和职责决定了公务员要与各色人等接触,与各地往来;加上发达的现代科技和通信手段、中国先进的交通网络和交通工具,一个人、一个行业,想封闭自己都难。公务员创作的文学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乡村;从一地到另一地,从国内到国外;从一个行业到大千世界,他们的所在、所见、所思、所感,就形成文学作品。庄老师这部《乡土与远方》,在心灵、审美的“远方”之外,还有一个事实的、空间的、地域的远方。于是在“情系河山”这一辑,我们从江淮之间的城东湖、城西湖,来到地处三峡的大宁河,来到陡如天梯的好汉坡,走进温州,感知大理;随着庄老师醉游宁夏,拜谒阳明园,探访周庄,品读清华,初识太原和拉萨,在纳木错湖边欣赏草原风情,在绵绵秋雨中翻阅青岩古镇这本六百岁的古书,试图找寻红色历史文化名镇吴起镇迅速崛起的密码;难忘贵阳、承德的风味小吃,去了兰州还想去。中国各地、各行业,在庄老师的笔下得到独特的书写和美学表达。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教传统,温柔敦厚,美颂多而讽刺少,审美崇尚雅正。这一点在这本文集中体现得比较充分。作为公务员,庄老师在文学创作中,将政治意识内化为一种政治自觉、美颂自觉。在他提出的人大代表应着力增强的“六种意识”里,“政治意识”放在第一,“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具有指南针和定海神针的作用,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党的领导是顶天立地、毋庸置疑的。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县人大代表,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听党话,跟党走,决不三心二意,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紧随其后的人民意识、法治意识、服务意识,从某些方面说都是政治意识的延伸。这是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应有的政治素养,是新时代文学作品应有的一个底色。在回忆早年生活的一组作品中,庄有禄老师以具体可感的生活事件、鲜活生动的景物人物,采用今昔对比手法,歌颂亲情、爱情、友情,歌颂时代的巨大变化。那飘香的缕缕炊烟,土得掉渣却给人诸多温暖和无限欢乐的火盆,或花或红或黑或黄的五颜六色的蜻蜓,手拿竹板、身背大鼓的说书人梁瞎子,在时光荏苒岁月静好的温馨甜美中,诉说着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幸福人生沐暖阳》,正是躬逢盛世,“赶上了好时光”。作者笔下也有对腐败、丑恶事物和现象的描写,对现实中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批判,但即使有讽刺,也是温和的;即使有批判,也立意于自我改变和自我完善。歌颂和披露,正面描写和反面批判,是文学作品政治性的一体两面。 在庄老师笔下,读到故乡山水之美、人情之美,益知毕氏误听误信他人之言。身在远方,原本至少一年一次回去探望父母,如今疫情未消,只能打电话问候,问候父母双亲,问候老师,也在心中问候一声:霍邱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