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余辉别样红
孙珊珊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10月13日 来源:皖西日报
 赵利平 摄
我从小在妈妈的影响下,养成爱看书、爱读报的习惯。十几年来,由于从不间断阅读《皖西日报》及《寿州报》,使我有幸拜读李金生先生许多优秀文章,他的一篇篇生动、真切、感人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形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和爱人几次打算前往拜访,因与他从未打过交道,一直未能如愿。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万万没想到去年12月16日,我下班回到家,妈妈拉着我的手说道:“这位就是你多年想去拜访而没如愿的李金生老先生,这位是李老的伴侣戈秀琴女士。” 我很是惊喜,又感到十分突然。妈妈又介绍说,最近我逛城墙初次遇见戈女士,我俩一见如故,今天在我的邀请下,特意邀请李老来帮助过二胡技术的难关。 我一边向李先生表示欢迎,一边请他坐下来用茶,我又仔细地打量一番,他虽然已是81岁的老人,但红光满面的脸膛却没有一丝皱纹,颇有几分文人雅士的风度。待他坐下来后,我与他交流起来。我说,从报上拜读过你的文章有20多篇,根据你的文笔不难判断你是名牌大学生。他笑着摇摇头,很风趣地回答说:“我不仅不是什么名牌大学生,就连中学的门坎都未迈过。我所写的拙作,不值一提。” 李老一番过谦之谈更赢得我对他的尊敬,于是我向他提出下次再来,请把得意的作品多带几份让我饱饱眼福,他点头应允。不久,李老和戈阿姨再次来到我家时带来十几张报纸,上面都有他的文章。 晚饭过后,我和爱人全神贯注地翻阅老先生的佳作。第一篇我选读《皖西日报》上的《大别山购茶记》,文中对茶景是这样描写的:“只见阶梯式的茶山,犹如绿色的宝塔,隐现在茫茫的云雾之中,茶树枝叶间开出朵朵嫩芽,好像灌木丛中挂满了星星,半山腰盛开的一丛丛映山红,好像一群红装少女,笑容满面地站在那里,迎接贵客的到来。大别山里空气都是香的、甜的。”我看着文章,仿佛看到了,隐现在大雾中的奇峰,犹如通往天庭的层层阶梯,博大的茶园,风光实在令人想往。 紧接着我和爱人选读了李老近期的爱国之作《高桥芳菲茶飘香》。此文主要描写霍山县高桥湾用改革、开放、创新三把金锁匙,把当年的穷山沟打造成美丽的风景旅游区,茶农们打了一场漂亮的经济翻身仗。文中写到,当年的茅草屋已不见踪影,现在粉墙黛瓦的农家小楼林立于公路两旁。当年农民坐竹排过河,需要40分钟,现在从高桥坐轿车过河,只需1分钟。当年高桥湾羊肠小道,杂草丛生十分难走,现如今村村公路联成网,公路直通农家门。当年高桥湾再好的茶也超不过80元1斤,现在好的芽茶高达300-400元/斤,等等。李老用改革前后对比,把高桥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一桩桩一件件,以铁的事实、优美的语言呈现出来。 让我们再来领略李老诗作对景区风景的描绘:鲜花遍野香如海,高桥芳菲映天红。 诗中呈现:当你进入风景旅游区,犹如进到世外桃源,群山滴翠,岸柳成行,鲜花遍野,碧水蓝天,竹林深处,群鸟欢叫声不绝于耳,采茶姑娘的歌声,回荡在险峻的深山峡谷。李老触景生情写诗抒怀:“山花映红半边天,飞泉激流入桥湾,天蓝水秀碧空净,香风阵阵催人眠”。 一位80高龄的60年代老兵,仅只有小学文化,20多年来在各级报刊共发表80多篇文章,为国家改革开放创新唱颂歌,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深深地触击着我的灵魂,我正处在伟大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国家给了我温暖的家和舒适的工作,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美好青春,在灿烂年华去拼搏奋进,向李老那样,在奉献中体现人生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