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红土地·城事·茶舍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秋虫奏鸣曲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8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陈士润

  月朦胧、鸟朦胧,萤火照月空,山朦胧、树朦胧,秋虫在呢哝……这首当年耳熟能详的歌曲,意味深长,曲调优美,朗朗上口,曾经风靡一时。
  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在耳畔响起,眼前立刻就会浮现那个清秋的晚上,秋雨才停,秋风轻轻吹来,秋虫争先恐后地奏响秋的乐章;正值青春年少的我,怀抱吉他,静坐在窗前,满怀深情地弹唱这首歌的情景。
  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喜欢秋天,因为秋天带给人们的是凉爽、舒心、恬静和温馨,人们可以尽情领略这个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季节所带来的别样风景。喜欢秋天,因为秋天也属于秋虫的季节,能够欣赏到秋虫那美妙、动听的奏鸣曲,给静怡、清爽的秋夜增添无穷的魅力和情趣。喜欢秋天,其实最早源于对秋虫的钟情,始于对鲁迅先生笔下“百草园”的顶礼膜拜。
  儿时的日子虽然过得穷点,而暑假生活却是天真烂漫、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房前屋后,巷口胡同,郊外田园,到处都是秋虫的欢乐世界。特别是一些无人居住的老屋,邻居的院墙,残垣断壁的老房,都是我们小伙伴捕捉秋虫的战场。
  夏虫喧闹,秋虫呢喃。鸣虫分为秋虫和冬虫,这是人们几百年来从玩赏鸣虫的实践中划分的。秋虫是指立秋以后从自然界逮来的鸣虫,除了蛐蛐儿外还有其他如蛉虫类等。冬虫指的是冬天人工精养,怀揣聆听其鸣叫声的鸣虫。鸣虫从昆虫学上讲可以分为两类,即蟋蟀类:如蛐蛐、金钟、油葫芦、梆子头以及南方各种蛉虫类,大约1000多种,螽斯类:包括蝈蝈、扎嘴和纺织娘一类。蝈蝈是螽斯类鸣叫昆虫的主要代表。我国疆土辽阔,以上两类鸣虫全国各地都有栖息。
  人们将蟋蟀、金钟、油葫芦、蝈蝈称为“四大鸣虫”。每到夏末秋初,蟋蟀开始在草丛瓦砾中吟唱。夜间和凌晨尤然,盈盈悦耳,是捕捉的好时机,一待太阳高升,便销声匿迹,不易发现行踪。因此每当夜深人静我便悄悄起身出门,伴随着草木沾满露珠细心寻觅,“蛐蛐蛐蛐”蟋蟀的叫声,此刻起此彼伏,响成一片。心虽狂跳,但要克制。需猫下身子,仔细辨听,小心靠近,然后锁定范围。清除围障,所有这些都可能惊动它而停声。这时可耐心静待,密切观察,因为好的蟋蟀,反应敏捷,遇到威胁会即刻蹦跳藏匿。每遇此情,需果断出手将其逮住,否则几无捉到可能;若仍在原处,必然再复鸣叫,于是可见其踪迹,将其逮住。
  捉蟋蟀实在是个苦差事,经常会碰到蜈蚣、蚂蟥、蟾蜍、壁虎一类的。好的蟋蟀,一定是头大项宽,体态健硕,翅翼发光。入罐之后要有适应期,如有老罐,冷暖干湿相宜,适应的时间就比较短,俗称“服罐”。揭开罐盖,但见毫须四触,昂首蹬腿,一副随时迎敌的气势,必是好品;若瞎蹦瞎跳,乱蹿一气,那就如同鸡肋了。
  白露过后是蟋蟀开战的好时节,两强相遇,毫须一触,迎面便斗,一场下来,必分胜负。它们之间的搏斗,不惧对手的强大,有时从侧面或贴着罐底发起攻击,但决不施阴谋诡计,全凭实力,直至一方耗尽体能,无法再战,才能见分晓。胜者以呜叫庆祝,败者则悄无声息,沿罐爬行,一副“心悦诚服”、“俯首称臣”的样子。每每参加巷子里的蛐蛐比赛,斩获胜利,那个高兴地劲儿真比吃了蜜还甜呢,无形之中给漫长的暑假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天下蟋蟀数宁津。宁津虫以其体魄魁伟,牙齿尖利,斗性凶猛而闻名于世。传说风流皇帝宋徽宗酷爱玩蟋蟀,被金兵俘虏后,押送金国,路过山东宁津,突然随行的行李散了,从车上掉下来一个小罐,里头蹦出一只高大威武的蟋蟀。宋徽宗睹此爱虫,思念故国,不禁黯然神伤,垂泪对蟋蟀说,你走吧,八百年后,你会称雄华夏的。正好800年后,在宁津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蟋蟀文化节,宁津蟋蟀过关斩将,拔得头筹。这个故事虽带有传奇色彩,但它恰好说明中国虫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
  秋虫惹人喜爱,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