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岸边“大把戏”
皖西日报
作者:陈孝军
新闻 时间:2022年08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陈孝军
生长在淮河岸边的人,大都熟悉“四句推子”和“大把戏”的,作为沿淮地方曲艺它理所当然地成为淮河两岸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流行色”。 我是土生土长的“淮上人家”子弟,孩童时期的耳濡目染,让我对“四句推子”和“大把戏”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对于一个不爱听“戏”的小孩子来说,“大把戏”给我留下记忆更为深刻。 说起“大把戏”,在我们中国也叫“杂技”、“杂耍”,西方则称之为“马戏”。现代人在电视上看的多了去了,不足为奇;而在那个年代,能看上一场“大把戏”,实属难得。记得有一天,听三叔说,有“大把戏”明天从润河集来俺们大队演出,并说有“上高山坐大椅”、有“过刀山火海”、有“顶海碗走钢丝”等,好玩着呢!听后的我,欢呼雀跃,兴奋得一夜没睡着觉。 第二天,我早早地搬了一条大板凳在搭好的戏台前抢了个好位置,听着聚集在台前的小伙伴们七嘴八舌吹着道听途说的“精彩”,我心中充满了一睹为快的渴望。整个小村子沸腾了,人们像过年一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愉快的神采。大人们忙着“派钱”、“派粮”、给演员准备“伙食”,三叔是生产队长,不停地吆喝着忙前忙后,严然是个“主持者”。 “大把戏”到来后,男女老少都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他们,走前走后,总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小孩子。晌午饭刚过,十里八村来观看的人群越聚越多,可谓人山人海。我骑在站大板凳上的三叔脖子上,能够看到整个全景。戏台上的道具布置停当后,“大把戏”开演。上来出场的是几个男女演员“捏腰”和“翻筋斗”,接下来的是敲锣“耍猴”和“顶水缸”;在一片叫好声中,“重头戏”出场了,看着那“过刀山火海”的惊险,“上高山坐大椅”的玄乎,让我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而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走钢丝”。 “下一个节目是顶海碗走钢丝”,随着报幕员的话音刚落,一个脸上涂着胭脂、头扎红头绳的小女孩蹦跳着走上了台,“大把戏”的主持介绍说:“小演员只有11岁,但她人小志气大,请社员同志们看她的表演。”紧接着,小女孩身轻如燕地落在 了搭设好的钢丝的一端,然后把8个海碗放在自己头上,随即锣声一响,“顶海碗走钢丝”开始。 再看小女孩双臂平展,颤悠悠地在钢丝上向前移动,人们都睁大了眼睛,心提到了嗓子眼,我更是大气都不敢出,正当小女孩走到钢丝的一半时,突然响起了她那带有“侉腔”的清脆歌声:“毛主席的大儿子名叫毛岸英吔,在朝鲜战场上光荣牺牲,俺们要学习他英勇的精神……” 她边走边唱,大家先是倾耳聆听,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三婶子说“这谁家的闺女真过劲,顶碗走钢丝,还能唱歌”,大伯接口说“她这是有幼功呢,长大了肯定能干大事,当国家的人”……总之,赞赏的人很多,这个节目很受欢迎,让整个演出达到了高潮,无疑是个“压台大戏”,我在兴奋中,也跟着哇哇叫喊着,至于最后是怎么散场的,我确也记不清了。 许多年过去了,每当回到家乡,总是不由自主地走上淮河大坝,在那曾经演过“大把戏”的地方久久驻足沉思。抚今追昔,饱览着淮河两岸的无限风光,品味着那远去的岁月,让人感慨万千!是呀,正是“四句推子”、“大把戏”这些独具乡土气息的民间曲艺打造了灿烂的“淮河文化”,并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深深地置根在永恒的记忆之中,时刻涌动着无尽的淮河情思,无论走到哪里,都成为淮河儿女永远不能忘怀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