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绿色、黄色的春联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02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过年的时候,我们偶尔会看到有的人家,会贴其他颜色的春联,有白色的、绿色的,也有黄色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说这个之前,先得说说“春联”是怎么回事,春联是从哪来的。 春联又叫春贴、对联等,我们六安人习惯称之为“门对子”,它通常是一副两联,分别写上工整、对偶的文字,再加上“横批”,贴在门的两边和门头上,有些大门的门框,还会贴上“副联”,用以抒发主人美好的愿望。 春联,最早是由“桃符”发展来的。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木板,一般长六寸,宽三寸左右,木板上画上两个门神“神荼”和“郁垒”。 那么什么是门神呢?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护卫家宅、保佑平安。 看过《白毛女》的人都知道,喜儿有一段唱词,“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说明过年的时候贴门神,是过去一种很常见的习俗。 那为什么非要用桃木呢?可不可以用其他树木? 在古代的时候,中国人相信桃木具有神奇的力量,具有辟邪作用,因而桃木又叫“降龙木”、“鬼怖木”,用桃木驱鬼降魔的传说,民间有很多流传,所以,做桃符的话,一定是要用桃木的。 当家家户户把桃符挂上了以后,有一些识文断字的人,觉得这个桃符仅有画像还不够,应该有一些文字来烘托,以此更好地抒发情感以及寄托美好愿望。 后来慢慢地,桃符上就有了写字的习惯,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在桃木的两边,分别写上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句子,对仗工整、寓意丰富,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幅对联。 一直到了宋代,春联依然还是叫“桃符”,王安石就曾写过“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不过那时候,很多人家已经开始用纸代替桃木做桃符了,所以在宋代的时候,春联又叫“春纸”。 到了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明朝定都在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有一年过年的时候,朱皇帝准备“微服私访”,于是下旨让金陵城里的百姓人家,年三十的晚上,必须家家户户贴上红色的春联,营造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以便观赏玩乐。 从那以后,春联开始正式进入百姓生活,每到大年三十,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这个习俗自此一直流传到今天。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家会贴其他颜色的春联呢? 红色,在中国一直代表着喜庆、欢乐,但是这一年里,有的人家“老人”了怎么办呢?这个“老人”,在我们六安地区,家里如果有老人去世,一般习惯称之为“老了人”,简称“老人”,这里的“老”,是代表“去世”的意思。 家里“老了人”,属于丧事,就不能再去贴红色春联了,古时候有“服孝三年”的习俗,于是,这家人第一年会贴白色春联,第二年贴绿色春联,第三年贴黄色春联,或者干脆就不贴春联,直到第四年服丧期满后,才恢复用红色春联。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在我们六安,当年有“老了人”的人家,大年初一有“拜新位”的习俗,这就是大年初一不出门,在家等着亲戚朋友“拜新位”,为了防止走错门引起别人家忌讳,于是就在自家门上,贴上不同颜色的春联以便客人好认,渐渐地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风俗习惯。 当然,新社会新风尚,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讲究这些了,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这样的旧习俗,其实,家里“老人”了,贴上红色春联也挺好,过年贴春联,本身就是图个吉祥喜庆,相信即便是九泉之下的老人,也是希望家人在春节这个重要节日里,都能有欢乐幸福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