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感悟随笔
皖西日报
作者:郑春萍
新闻 时间:2021年10月19日 来源:皖西日报
郑春萍
在丰收的季节,我和学生们又开启了新学期的生活。理想做一名仁爱老师的我,通过学习不断地成长。点亮自己,照亮他人,是我的教育追求。多年来,我获得“安徽省小学数学首席教师”、“六安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霍邱县小学数学“教坛新星”等称号。 已工作19年的我,深刻认识到课程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性。如果把教室比作河道的话,课程则是水流。两者相得益彰时,才会有教育的精彩涌现。课程的水流枯竭了,精心布置的教室也会成为禁锢生命发展的囚笼。于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开展了两个方面的课程。 一是古诗词的穿越,陶冶孩子的情操。古诗词内容的选择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秋天来了,我会选择一些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校园的桂花开了,我就选择一些描写桂花的古诗词;菊花开了,就选描写菊花的古诗词。孩子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诵读着古诗词,从而引领孩子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二是整本书的共读,引领孩子与高尚为伍。为了让阅读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我采用家校联合的方式,促进孩子的阅读。在开学初,我通过班级群致家长一封信,信中说明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黄金关键期。0至12岁的孩子是习惯养成、精神构建、启迪智慧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全方位开启孩子看世界的双眸。信中还说明图书漂流的好处,每位家长根据书单在淘宝上自行订购5本书,全班就能订购300多本书,这样就可以做到花5本书的钱,让孩子看到300多本书的内容。为了落实每晚阅读半小时,我和家长沟通,让孩子读完半小时后在班级群里打卡,说一说所读的内容或者读后的感受。每周五是整本书的阅读分享会,孩子们在一起畅谈感悟与心得。这样做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激励家长和孩子把阅读进行到底。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教学中最可怕的是孩子思维的懒惰。如果孩子不愿意思考了,那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为了防止孩子的思维懒惰,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学生能够解决的,一定交给学生解决。在讲练习的时候,我还经常安排学生当小老师。为了促进每位孩子都能够动脑,在讲完每一节练习册和书上的习题时,还采取抽查的形式。抽到哪一组哪一组就留下,然后对这一组的同学进行抽查,每位被抽到的同学要说一说这样解答的原因在哪里。 作为一名教务主任,我一直倾心关注着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成长。为了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素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我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子,进行“传、帮、带”活动,这是营造学习型学校的一项长期而深远的举措。 “教育是慢的艺术”,急功近利的行为只可能毁灭人才,而不可能造就人才。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等待,在等待中守望。我愿带着一颗不急不躁的心,将自己的真情投入到每一天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收获着成长的喜悦与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