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土飞机” 攻城有威力(下)
皖西日报
作者:胡遵远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17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本报记者 徐缓 摄于金寨县汤家汇镇红军河
胡遵远
三、攻破寻乌城墙,活捉城内“敌县长” 1933年4月,上级决定再攻寻乌,调来红军独立二、三师和地方武装约数千人配合攻城。当时的战斗部署是:独立团和地方武装坚守黄泥垇、五里亭等处,截住陈济棠第八师的国民党军;另一部分驻田背村,截断敌人的退路;独立二、三师担任攻城。 城内由敌县长潘梦春带领警察队及陈济棠的手下团长张英的部分部队把守,他们认为:外围有陈济棠的部队,而城内力量雄厚,加上城墙高厚坚固,城内粮食、弹药充足,定能固守。因此守敌将城门封死,只在城墙上向外放枪。 红军攻城开始时,因城墙周围都是一片水田,无处隐蔽,敌人在城内居高临下,红军一连几天冲锋都被敌人的火力所阻,无法接近城下。第四天黎明,终于占领北门城下的一栋房屋。独立三师有攻打新陂坑道爆破的经验,于是就在这座房子里挖地道,整整挖了一天一夜,才挖到北门城墙下。红军发现:高大坚固的城墙要挖倒它是不可能的,一两包普通的炸药也休想炸垮它,于是就找来几口大棺材,在里面塞满炸药、铁锅片、碎石块等,钉上马钉,外面用铁皮、铁丝包捆牢固,放到挖开的城墙脚下,随后退出爆炸范围,点燃引信。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寻乌城北门城墙炸开一个三丈多宽的缺口,红军便趁着烟雾的掩护冲杀入城,迅速歼灭城内2000多守敌,敌县长潘梦春成了俘虏。 四、爆破沙县城墙,红军立功受嘉奖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以彭德怀为军团长、杨尚昆为政委的红三军团,在沙县进行了一场艰难的攻坚战。 1934年1月3日,红三军团奉中央军委命令由江西广昌的头陂一带出发,向福建沙县进军。10日,红三军团到达沙县西北的富口、夏茂。11日,把沙县县城围得水泄不通。 在沙县西郊,彭德怀总指挥对着墙上的军用地图,忧心忡忡地对各级指战员说:“沙县城里有国民党新编五十二师卢兴邦部第十团、十一团一营、师属炮兵营一连、工兵营一连及师司令部,还有两旅部留守处和地主武装百余人。他们作战经验丰富,武器精良,弹药充足。城墙高又厚,好比坚硬的乌龟壳。所以,大家要有打硬仗的思想准备,要学习宁化泉上土堡作战的经验,顺利拿下沙县!” 12日凌晨,红五师十三、十五团和侦察连遵照彭德怀的命令,凭借夜色掩护,集结出发,到达预定位置。当日7点20分,红五师发出攻击信号,顿时,枪声大作,子弹呼啸,守敌负隅顽抗。一些强行冲过田埂的战士,倒在了敌人的火力网下,部队暴露在敌人的有效射程内,强行突入异常困难。红五师从三个城门强攻三次,均失利。 上午10时,红军停止攻城。军团部总结经验,改变战法,调整兵力部署,决定用坑道爆破攻城。当即选定东、西、北门三处作为坑道突破点,由五师抽调身强力壮的战士和工兵组成突击队。为掩护坑道作业,红军将神枪手组织起来,分布各处,采取点射阻击。守敌见红军这些天光打枪不攻城,好生疑惑,担心红军挖地道破城。于是,就在城墙边埋了几十个大水缸监听,听到嗡嗡响声也循声往下挖。 东门的坑道与敌人地洞相遇了,红军战士扔出手榴弹,端起枪在洞里就对敌射击,后又与敌人相遇3次,打了3次遭遇战。西门坑道也险些与敌人地洞相遇,红军改用弯曲路线,避开敌人。 22日,3个方向的坑道已挖好,装上炸药,5时20分,军团指挥所阵地上燃起火把,发出攻城信号。不多久,只听“轰隆隆”几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西门城墙炸开一个豁口。而东门和北门却没能炸开。因为挖坑道时没有测量仪器,爆破目标与城墙相距很远。 彭德怀、杨尚昆、邓萍等一起研究分析了两次攻城失败的原因,决定调整兵力:五师调往尤溪去搬运卢兴邦兵工厂,四师从尤溪调回攻打沙县城,炸掉西门城墙。 24日夜,坑道通到西门城墙下。附近的老百姓抬来十几副棺材,装上炸药盖上板,钉上大铁钉。彭德怀带领工兵连战士把这些棺材抬进坑道,用土石堵实。 翌日拂晓,军团部发出攻城令,战士点燃导火线,西城门墙被炸开20多米宽的大缺口。战士们一跃而起,从缺口处冲进城去。霎时间,军号声、枪炮声、敌兵哭嚎声和红军战士的喊杀声响成一片。经过激烈争夺,反复冲杀,红军终于攻进城中。 在攻克沙县城战斗中,红军消灭敌军700多人,俘虏1300多人,缴获机枪、步枪1800多支,平射炮数门,迫击炮8门,子弹108000多发,炮弹两万多发,无线电台一部,兵工厂全部设备,还有食盐、粮食、布匹等。红军攻克了沙县城,扩大了苏区范围,受到第二次全苏大会的通电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