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熄灭的火焰
吴继利 文/图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5月22日上午,在金山村党支部书记刘长军的带领下,我们乘车沿着十里峡谷蜿蜒的水泥路攀爬。拐过一个屏风似的山嘴,突然眼前一亮。好一个高峡平湖!几百亩良田一望无垠,中间一水缓流,四周青山环抱。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的座座亮丽楼房依山而立,像一幅巨大的彩环镶嵌在盆地边缘。家家户户门前的牡丹花激情绽放,似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这里是金寨县斑竹园镇金山村美丽山庄——马河。 马河是著名红军高级将领刘述刚的故里。今天我们走访的是刘述刚的侄孙、优秀共产党员刘长生。 马河村庄是刘姓聚居地,大革命时期这里约有400多刘姓人口,土地革命运动之后,100余名刘姓人参军参战,50多人为革命英勇牺牲。在刘长生的上堂屋刘述刚的遗像前,村书记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刘述刚其人其事。 1910年9月出生的刘述刚小时帮人放牛,后来学裁缝。1929年参加立夏节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红四军副军长,历经险战恶战,指挥千军万马,屡建奇功,为新中国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争结束了,他积劳成疾,身患绝症。党组织安排他到苏联治病,他考虑到建国之初国弱民穷拒绝了。1952年6月,在共和国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时候,他长眠在家乡的土地上。 刘长生拿出两张他四爷刘述刚的照片,讲述着他家史上的悲壮故事。 爷爷刘述典是刘述刚的大哥,参加红军后在三十二师任连长。1929年12月25日在首次攻占商城县城时身负重伤,被战友们抬回马河家里疗养。到屋没几天便被国民党地方民团盯上。那是一个阴冷的冬天傍晚,凶残的敌人把他五花大绑,拉到马河村庄的河边用刺刀捅穿全身,鲜血染红了河水…… 奶奶汪少兰出身在旧社会一个苦大仇深的农民家庭,也是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作战英勇,不畏牺牲。1934年夏天,奶奶和十几位红军战士在马河对面黄眉尖山上被敌人包围。为了不暴露目标,保护同志们的生命,在丛林中她将啼哭中的亲生婴儿狠心勒死。刘永生说,这个婴儿就是他的二姑,连名字都还没取。奶奶后来因为战场负伤成为红军流散人员寄居湖北,解放后回到家乡默默耕耘,自食其力,没有向政府要求任何抚恤照顾。 我们在刘长生的带领下拜谒刘述刚的墓地。墓地坐落在屋后山上。一座狭长的山埂自上而下,是块“龙形地”。将领的坟墓高高隆起在山埂的末端,形如“龙头”,草木青青,很有气势。阳光照耀下的坟茔像是一座巨大的能量库,而那周围栽种的一棵棵红叶石楠像是坟茔释放出的红红火焰,映衬着马河村庄的美丽容颜。 1957年7月出生的刘长生,小时家庭经济困难少读书,仅高小文化。1976年12月至1984年8月当兵入伍,8年军营生涯,其间1980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农村共产党员、退役军人,刘长生一心为公,热爱集体,乐于助人,赢得十里乡邻的普遍赞誉。大家都说,他是金山村没有官衔的人民公仆。 马河村庄是大别山快速通道县境沙河乡至天堂寨风景区的必经之路,当初修建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马河村人口多、户族多,用地牵涉到家家户户田头地边,或者猪圈牛舍等。开始小部分人思想不通,个别人甚至制造障碍,镇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难以说服。在修建和几次改道的过程中,他第一个站出来,从我做起,无偿让出场地,给大家作出表率。再就是协助政府工作人员,向大家宣传政策,晓之以理,利用自己亲朋好友人脉关系在群众中做入心入脑的工作,鼓励动员大家支援国家和集体建设。 同样,在马河村庄美丽乡村建设中,刘长生以身垂范,在他的感召下,大家识大体,顾大局,无偿奉献。村民刘述道爽爽快快地砍掉10多棵价值几万元的树木,腾出土地,支援建设。 说话间,里屋传出呻吟的声音。原来是他93岁的老母亲卧在病榻。去年10月,刘长生自己得了重病,在省立医院两个月的治疗中,他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终于摆脱生命危险。可是当时年迈的母亲知道后心情负担太重,病倒瘫痪在床。两个孩子在外务工,伺候老母亲成为他和老伴的家庭重担。 “永生哥!施工队王科长找你呢!”外面有人喊叫。 “政府投资将近400万元的工程项目,这质量,我不看着不放心啊!钱花了,就要把事办好,不能浪费国家的钱财。” 斑竹园镇政府实施的南流河水利工程项目马河段自今年2月动工以来,刘长生作为一名义务工程监督员,天天守在工地。基底挖掘到不到位、混凝土的材料配比达不达标、护岸和防水堰的宽度高度够不够等等,他都要样样过目。“工地在道路、河边,孩子们上学路过,极不安全,要人照看。”他顺手从路上捡起几个螺丝钉和铁丝头扔进垃圾桶说:“这些东西很容易扎破行人的车胎。”他说,他做的都是小事,不值一提。 一个病弱之躯竟然燃烧出如此激情的火焰,在重病威胁的时刻、在承受家庭重负时仍然想到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是什么给了他如此强大的内生动力?刘长生说:“我是党员,是退役军人,是革命烈士后代。是党给了我生命和幸福的生活,我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