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脱贫攻坚的调研和思考
皖西日报
作者:方华
新闻 时间:2020年12月23日 来源:皖西日报
方华
为进一步掌握我镇脱贫攻坚情况,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健康发展,确保贫困村“摘帽”,贫困户全部稳定“越线”,金寨县麻埠镇扶贫办通过总结近几年扶贫工作经验、实地访谈村两委干部、扶贫工作队,随机走访贫困户及非贫困户等方式,对镇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全镇共有10户43人边缘易致贫户和6户脱贫监测户,在政策的扶持下,已全部消除致贫风险和返贫风险。近几年来看,全镇脱贫攻坚一直保持较好的态势,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考评在县里名列前茅,连续两年获得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等。 二、主要做法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脱贫攻坚办公室,配备人员,实行A、B岗,明确专人负责办公。二是压实扶贫责任。镇与村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明确村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两委成员、村扶贫工作队和扶贫专员具体转抓,形成脱贫攻坚齐抓共管的局面。三是配强扶贫力量。全镇255名干部直接包保到村、到户。四是加强培训。每周一例会,脱贫攻坚负责人对全体干部政策培训、业务培训等,提高帮扶干部的业务能力。五是加强督导。制定贫攻坚重点工作清单,镇、村、扶贫工作队和帮扶干部清单来明确任务。 (二)加大问题排查,切实保障到位。在住房保障上:实行贫困户住房鉴定全覆盖,确保住房安全。在健康保障上:认真落实省“351”、“180”健康脱贫综合医疗保障政策,持续推进贫困人口家庭医生免费签约履约服务。落实慢性病证办理,全镇共1174人办理慢性病,其中贫困人口493人办理慢性病证。在教育保障上:对全镇553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摸排,享受的教育资助政策做到应享尽享。在安全饮水上:近5年共投入资金1667.04万元,新建或改造集中供水工程46处,分散式供水工程85处,涉及覆盖受益人口8500人,其中贫困人口2600人。 (三)强化“两业”脱贫,增强造血能力。产业方面:新培育经营主体180家,带动贫困户652户。安装分布式发电站182户,户年均增收2500元左右;参加光伏入股472户,连续四年,每户年享受分红受益3000元;安装村级集体光伏电站共670千瓦,年收益70万元左右。全镇3家电商为630户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达350万元的,户均销售5550元。就业方面:全镇共有贫困劳动力1176人。(1)县外务工540人,申报交通补贴540人27万元;(2)县内灵活就业42人,申报补贴资金4.6万元。(3)开展就业技能培训2场,共254人参与培训,共发放培训补贴11.43万元;(4)开发公益性岗位351个,户均年工资6000元;(5)扶贫车间1个,解决就业40人。 (四)巧用金融杠杆,撬动产业发展。坚持扶贫小额贷款“应贷尽贷”的原则,将贷款对象延伸至2014、2015年脱贫户。五年来全镇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811户1078万元,确保有生产意愿的贫困户均享受“一笔贷款”。目前全镇到期应还贷款437户502.9万元,已全部按期归还,未出现贷款逾期现象。 (五)落实兜底脱贫,筑起脱贫底线。全镇农村低保户390户68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低保275户559人,占比82%。全镇养老保险参保11358人,领取养老保险金2491人,其中贫困人口参保2213人,占应保人口的99.61%,领取养老保险金772人。全面落实残疾贫困户、老龄贫困户,贫困妇女、贫困未成年人等重点救助对象福利、医疗、救助等保障制度,确保其基本生活。 (六)推进项目落地,完善基础设施。五年来全镇投入资金6659.08万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3217.53万元。2020年全镇共投入资金2176.5万元,实施项目24个,其中贫困村803.1万元,实施了12个项目,集中用于道路、水利、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等工程建设,通过不断推进项目建设,全面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变镇村面貌。 三、存在的问题 (一)麻埠镇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的原产地,产业特色明显,但贫困户茶叶销售仅为原始的原材料销售,产品的附件值不高,贫困户增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二)麻埠镇2020年贫困户外出就业率较2019年增长约13%,贫困户就业率明显增高,但是,贫困户就业大多数为劳动力输出,成本与收入相对较低。另外,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外出务工,劳动力流失严重。 (三)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国脱贫攻坚成果显著,贫困户收入大幅增高,实现稳定脱贫已是必然。目前,大多数干部与群众思想还停留在脱贫攻坚层面,还未向乡村振兴转变,干部和群众思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转变。 (四)本乡本土人才不足,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沿海城市机会机遇较多,大多数具有专业技术的群众选择了留在大城市,致使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四、今后工作的建议 (一)深化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一是推行“支部+党员+企业+农户”的创业带富模式,引导党员干部、致富能人、响洪甸创业者协会等立足自然资源,发挥“六安瓜片”原产地的优势,拓宽农产品种类,形成金寨红红茶、黄大茶和绿茶具有特色的“红、黄、绿”三色品牌。二是做好能人回归工程,引导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回归本土发展。三是做好本地人才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二)深化思想引领,激发发展动力。一是要加强政策和先进事迹的宣讲,发挥全国劳模余家军的带头示范效应,教育群众自立自强,最大程度的调动群众发展的积极性,实现由“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思想转变。二是干部要加强学习,实现自我蜕变。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需要转换的不仅仅是群众的思想,同样,干部的思想也要自我革新。乡村振兴,对专业技术的要求更高,干部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创新产业模式,推进茶旅融合。一是加大环境的治理,保证环境卫生、整洁、干净。二是整合资源,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农耕体验、健康养生、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将群众的空余住房进行整合,改建为农家小院与民俗,提升群众服务能力与水平。建设茶叶育苗基地、采摘体验园。加大农副产品质量的监督与检测。以旅游带产业,形成农业、旅游、养生、休闲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促进群众稳步增收,经济稳步增长。 (作者系金寨县麻埠镇人大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