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专栏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按下融入“加速键” 接轨“合肥都市圈”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建设俞玲玲 王敏 本报记者 储勇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12月23日    来源:皖西日报

  总规划面积约1.16万平方公里的合六经济走廊是合肥都市圈的核心廊道之一,是合肥都市圈城市联系最紧密、经济互补性最强、人文交流最密切、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和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初出台的《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要把合六经济走廊打造成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
  合六经济走廊建设无疑为我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合六经济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和全市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抢抓合六经济走廊建设机遇,结合园区实际,聚集资源力量,发挥区位优势,围绕“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目标定位,按照“三融合三为主”发展思路,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千方百计抓项目稳投资,全力以赴增动能促升级,对接融入合六经济走廊进程正按下“加速键”。
  坚持产业为纲、项目为王,
  加快转型升级,在推动提质增效上迈出更大步代
  聚焦产业,全力招高引新。围绕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医药健康、都市时尚,现代服务等“131”产业为主导,着重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兼顾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为补充的“131+X”产业体系,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合肥、对接合肥、配套合肥,围绕合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在产业配套承接、园区共建、干部人才交流等领域加强合作互动,提高产业合作的精准度和契合度。今年前11个月,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5个,总投资76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5个;实现境内到位资金49.5亿元;实现境外到位资金9603万美元,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储备在谈线索项目63个,其中5亿元以上重大线索31个,占比49.2%。江淮自动变速箱生产、华润怡宝6升装纯净水生产线及二期建设、华润雪花啤酒扩建等项目正在进一步对接中。
  聚焦项目建设,推动建成达效。全力推进省市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推深做实工业“积树造林”工程,按月入企走访调度,对标台账,强化沟通,销号节点问题,推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1-10月份,市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68.5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1.7 %。长江精工二期、中财四期、元东智能等项目加速推进;人人福食品产业园、富申冷机等一批项目已试生产;凯旭服饰、迈明亚克力二期、中威达机器人、海瑞通智能通信、巨鼎高分子等一批项目如期投产。
  聚焦产业提升,挖潜盘活存量。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通过整合嫁接、技术改造、诊断救治等方式,实现“老树发新干”。全年共实施技改项目77个,1-10月份,实现技改投资12.5亿元,同比增长10.5%。成功申报省市智能工厂1个、数字化车间5个;培育省市级绿色工厂7个,推广“机器换人”155台,重点推进索伊电器爱餐机器人项目的产业化推广。瀚海新材料、索伊电器、长江精工、泰沃纺织4家企业推进实施“5G+工业互联网”项目。另一方面,加快“僵尸企业”盘活。采用兼并重组、破产重整、招商嫁接等办法,宝利嘉纺织、蓝翔节能玻璃、力克机械、工匠超纤、元顺机械、美雅达铝业等21家“僵尸企业”先后实现盘活,新增投资36亿元,其中13个新嫁接项目已投产见效。
  聚焦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活力。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实践政府推动、社会资本投资、企业招商、企业运营的开发模式,打造各种类型的孵化器和创业园。目前六安电商物流产业园、网营物联(六安)城市智慧供应链运营中心、名家汇光电产业园、温州电气产业园已初具雏形。打造企业创新平台。现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4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称号2家,工信部小巨人1家正在公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1-10月份,共申请专利1034件、授权532件,发明专利申请429件、授权109件,分别居全市第2位、第2位。万人发明拥有量达到130.49件,居全市第1位。截至目前,园区战略性新产业企业总数为59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51家,数量均位居全市首位。
  聚焦做优载体,加快平台升级。推进园区“十四五”规划编制,谋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努力实现园区组团式发展,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在项目谋划方面,突出融入合肥经济圈,重点谋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园、5G高科技产业园和生物医药产业园。抓住市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将园区东北角的成片12平方公里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调整,调整园区用地布局,完善功能配套,为未来产业发展留足空间。同时,加快推进省创新型智慧园区试点、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建设,完善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现代科技产业园、金桥返乡创业园功能配套,加快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六安)产业园、双创中心,着力构建定位明确、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基地。
  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
  加快要素融合,在拓展深度广度上实现更大突破
  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建设,是深入贯彻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高质量推进“一圈五区”建设的重要责任,更是实现合六同城化,加快合肥、六安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十四五”期间,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继续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政策、项目、资金机制等方面主动加强区域对接融合,拓展园区融入合六经济走廊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园区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方面谋求融合。在充分研究有关合六经济走廊建设的城市群规划、各类经济区规划、国土规划、区域合作规划、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等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制订有针对性的政策,并予以细化、深化,克服板块之间的发展落差、释放开发区梯度势能。探索委托研发、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多种合作模式,加快建立产业配套、干部人才交流机制,积极探索连锁经营、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园区合作共建模式。
  在机制方面谋求融合。结合开发区实际情况,融入合六经济走廊资金机制,以资金流向变化引导合六经济走廊的经济发展方向,设置优惠政策,制订资金支持办法,驱动产业升级、调整结构,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和实现整体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提升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协同打造合六经济走廊高端高新产业集聚轴。强化合六经济走廊产业错位发展、均衡发展、健康发展,推进园区提标升级,努力将园区打造成合六经济走廊关键节点。
  在项目方面谋求融合。全面对接合肥经开区、高新区、空港经济示范区、运河新城建设,深入推动项目互动对接,资源共建共享。围绕合肥联宝、京东方、维信诺、长鑫存储等一批龙头项目寻找上下游优质项目,做好上游材料配套、中游生产制造、封装测试等加工类产业。围绕沿江高铁北站谋划维修基地、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在合六经济走廊形成体系完备、功能齐全的铁路枢纽产业集群;围绕名家汇产业园、中商汉康、网营智慧物联等创业园项目,孵化一批新兴产业,做好“无中生有”文章。
  在产业方面谋求融合。牢牢抓住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放松,聚焦产业链条,灵活招商方式,着力招大引强、招高引新,引进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竞争力强的产业项目,提升发展质量。抓好区内54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的生产调度安排,帮助企业稳生产、扩增量。重点抓好长江精工智能产业园等一批产业龙头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中财管道四期、伟宏钢结构、海佳电器、鹏达纺机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入规。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办法,持续推动星瑞齿轮、华润雪花啤酒、华润怡宝水一批原有企业“老树发新干”。抓好“两新”、“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等重点企业培育,提高园区创新型和高新技术企业比重,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