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籍开国将军的“俭”字初心
—镌刻在岁月里的红色家风
皖西日报
作者:胡遵远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04日 来源:皖西日报
胡遵远
金寨籍59位开国将军,不仅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为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而且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始终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洪学智:一床毛巾被“盖”三代人 1948年1月,时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的洪学智率部解放辽阳,在战场上缴获了国民党军官的一床鸭绒被。经组织批准后,这床鸭绒被分配给洪学智使用。当时鸭绒被的被套已破损,平津战役结束后,他的夫人张文在东安市场花费20多元钱购置了一床新被套。从此,这床鸭绒被陪伴洪学智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湘赣战役和广东战役,直至抗美援朝战争,前后使用了十多年。 1949年10月14日,洪学智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解放广州,他用个人津贴在当地购买了一床毛巾被。这床毛巾被跟随他跨过鸭绿江、奋战在抗美援朝战场,陪伴他参加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也见证了他初任总后勤部部长及下放吉林省担任农机厅厅长的难忘岁月。“文革”期间,他将这床毛巾被送给大儿子洪虎夫妇,后来又传给孙子、孙女。20世纪90年代,洪学智的夫人张文从洪虎家中取回这床毛巾被妥善保管。一床普通毛巾被使用50多年,“盖”过3代人……洪学智将军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可见一斑。 徐立清:衣不重彩、食不重味 1950年,被毛泽东主席称为“我党我军好同志、好干部”的“三让将军”(让军衔、让级别、让职位)徐立清,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工作后,一家人被安排住在北京东四三条的四合院里。他对此深感不安,多次与管理部门同志沟通,希望将住处让给年老资深的同志,说道:“我有三间房子就够了,一间做卧室,一间接待客人,一间供工作人员住。” 徐立清将军衣着极为朴素,无论在总部工作还是到基层检查,始终穿着一双圆口布鞋。当时总干部部办公室的一位同志为他买了一双皮鞋,建议他在开会或重要场合穿着。徐立清对这位同志说:“我常要去农村、去山区,那里的群众连饭都吃不饱,看见我穿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皮鞋,人家会怎么想?穿布鞋最合适,一是少花钱,二是穿着舒服。”第二天,他便将新皮鞋退了回去。 曾担任赖传珠副部长秘书的毛华山回忆:“徐立清在总干部部工作期间,除上班穿军装外,其他时间都穿便装。到了冬天,他穿的是战争年代留下的旧大衣,很多同志劝他去被装仓库换件新的,他总乐呵呵地说:‘不管新的旧的,穿上不冷就好。’” 徐立清偏爱辣椒和咸菜,有时因加班耽误吃饭,为不给机关食堂工作人员添麻烦,他就简单要碗米饭,就着辣椒凑合一餐。他不抽烟、不饮酒,处处节俭,这种艰苦朴素的美德在总部机关中广为人知。 徐立清的节俭作风不仅感染了身边工作人员,更对家人产生深远影响。他的爱人党秀玉是“三八式”老干部,对自己和家人要求始终严格。徐立清去世几个月后,党秀玉主动将宽敞住房让给他人,把徐立清的专车交还组织,带着全家十几口人搬进北京东四三条的普通四合院。 在这个拥挤的四合院里,找不到一件高档物品,沙发、桌椅都是过去的旧家具。四合院因年久失修,墙面有些脱落,大雨时还会渗漏,有关部门提出装修,党秀玉婉言谢绝。1998年,上级考虑到党秀玉年事已高,按条件为她分配了一套新房,征求意见时她却说:“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能住几年?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什么?还是退了吧。”最终,她将分到的住房退回,全家人毫无怨言。 曾绍山:“让那位阿姨惊呆了!” 曾绍山中将的女儿曾明顺回忆,她上初中时,一位不认识的领导夫人执意要到家中参观,想看看沈阳军区政委的家究竟是什么样子。当这位夫人看到曾绍山家中除被褥外,其他用品全是公家配发时,十分吃惊;而当她翻开曾绍山夫妇的枕头,更是惊得嘴巴大张,许久合不上——枕芯里装的全是孩子们穿旧的小衣服。 曾明顺说,父母一生极为简朴。在她印象里,父亲总穿一身布军装,母亲衣着也很普通,姐妹三人的衣服都是姥姥和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1965年,曾明顺考上第四军医大学,母亲送给她两双袜子——这是把新布袜从底子中间剪开、翻上缝好,再缝上袜垫制成的。当时尼龙袜子已普及,这种布袜显得很“土”,成了同学们的笑料。但曾明顺回家后发现,父母穿的都是同款布袜。 20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粮食短缺。曾明顺在学校伙食尚可,因此不太愿意回家——家里饭菜不如学校,父母每天吃的都是水煮青菜。 曾明顺在北京卫戍区工作期间,曾绍山曾趁到北京开会的间隙去看她。将军穿着布军装,直接走进她住的筒子楼,还主动和邻居打招呼。邻居们对曾明顺说:“你父亲衣着朴素、待人亲切,一点不像高级干部。” 于侠:最恨贪污与浪费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遭遇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曾亲历南泥湾大生产的于侠将军(原名李顺堂),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救灾减灾的号召,拿起锄头在庭院里种植小麦、玉米、南瓜、丝瓜、西红柿等粮食和蔬菜。翻土、下种、浇水,施肥、除草、授粉,他手把手教孩子们农活;还教孩子们识别灰灰菜、马齿苋、水芹菜、车前草等野菜,以及养鸡、养兔的方法。他边教常识,边要求孩子们节约每一粒粮食、每一点食物——哪怕是吃剩的菜水,也要加开水搅拌后喝下,还戏称这是有营养的“高汤”,同时给孩子们讲述革命战争时期,尤其是长征中战胜艰难困苦的故事。 于侠的大儿子李新回忆:“父亲有个习惯,饭前总要把桌子擦干净。不管是谁,掉在桌上的米粒或菜,必须捡起来吃掉,否则不许再吃饭。他一生只穿军装,在家听到水龙头滴水就会去关,也不允许空房间亮灯。我们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家里最恨的就是贪污和浪费。” 董洪国:艰苦奋斗是革命胜利的法宝 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但董洪国将军仍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有一年董洪国过生日,女儿董汉荣给他买了一件“杉杉”牌衣服,笑着说:“爸,今天是您生日,我给您买了件衣服,您试试合不合身?”当时几百元的衣服还很罕见,家人纷纷劝道:“老爷子,试试吧!这是名牌,可贵着呢!” 董洪国没有丝毫高兴,反而皱着眉头问:“多少钱?”得知价格上百元后,他立刻生气地说:“我不穿!买这么贵的衣服干什么?穿什么不都一样?”董洪国常对家人说:“艰苦奋斗是革命胜利的法宝,要天天讲、时时讲,只有长期保持这种传统,我们才能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詹大南:“吝啬”省用煤 詹大南将军在南京军区任副司令员期间,一天下班回家,刚进院门就看到一名战士带着几位工人在院里忙碌——有的修补墙面,有的检查水管。将军轻轻拍拍战士的肩膀,笑着问:“小鬼,你们在我家‘搞破坏’呀!” 大家看到是詹司令,立即放下手中的活立正回答:“首长好!我们按计划给您家维修房子。”老将军脸色顿时严肃起来:“我怎么不知道?”得知维修是按规定批准的后,他又说:“我的房子好好的,补补就行,不用大修;要修也绝不能超支、不能搞豪华,能用则用,尽量节省。” 说完,他放下手中的黄布包,在屋内屋外仔细检查。看到盥洗间的水盆裂了两条缝,工人准备换新的,他立刻按住工人的手:“水盆不用换,有裂缝就用脸盆接水,既能发挥脸盆的作用,还能方便水的二次利用。”当看到工人更换浴缸时,他更是生气地说:“好好的浴缸动它干什么?简直胡闹!” 其实,老将军用的是20年前的老式浴缸,缸沿很高。组织考虑到他战争中腿部受过伤、行动不便,想换个矮缸。但詹大南说:“不用换,做个木台阶就行。以后腿脚更不灵便,就加个两级木台阶,慢慢跨,你们别担心。” 这只浴缸十分陈旧,釉层早已磨掉,表面凹凸不平,白缸变成了“灰缸”。詹大南让大女儿詹化文拿来“清瓷净”,和公务员一起用清洁球擦洗,费了一个多小时才擦干净。他满意地说:“你看,这不是很好吗?” 南京的冬天虽不如北方寒冷,但湿度大,同样刺骨。很久以前,老将军家靠锅炉取暖,燃煤由组织免费供应。但为了省煤,每到冬天,他都把室内温度控制在12—13℃,还亲自规定、检查公务员给锅炉添煤、封火的时间。家人劝他多烧会儿锅炉、提高室温,他总反问:“那么多没暖气的家庭,人家怎么过冬?” 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陈炳德得知后,特意找到他说:“老首长,您家取暖用煤有充分保障,暖气烧热些不容易生病,对身体好啊!”詹大南回答:“这样就很好,我不觉得冷。冷了有部队发的棉衣、棉被,多穿点就行,你们不用操心。” 回到家后,他对子女们说:“军区一直很照顾我们,陈司令连我们家用煤的事都想到了。组织越是关心,我们就越要自觉,不能给组织添麻烦、增负担。” 为了进一步省煤,他还经常动员家人和公勤人员上山捡枯树枝当燃料,有时自己也会动手。就这样,老将军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