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巡霍留遗珍
——古南岳文化留下的历史密码
皖西日报
作者:郑凤琴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04日 来源:皖西日报
位于大别山东北麓的霍山,古时称英、灊,是上古时期皋陶后裔的封地英氏国的核心区。秦朝属衡山郡,汉朝曾是淮南国、衡山国属地,公元前202年置灊县,至隋开皇元年始称霍山县。 志载“霍居五岳之一,区画于轩皇,肇封于虞帝”,《尚书·舜典》载:“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如岱礼。”种种史料显示虞舜、秦始皇、汉武帝等均巡狩过霍山,这也是国内外历史学者关注的焦点,其中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巡狩灊县(即古南岳所在地霍山)的历史最为社会各界关注。 从黄帝画野分州封四岳,到隋文帝诏定湖南岣嵝山为南岳,南岳衡山居霍山长达3200多年时间。《史记·封禅书》记载:“其明年冬(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川。北至琅琊,并海上。四月中,至奉高脩封焉。” 《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礼虞舜于九嶷,登灊之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遂北至琅琊,并海,所过,礼祠其名山大川。” 两部古籍共同记述了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封禅南岳的壮举,也是众多古代帝王封禅南岳活动中记载最为清晰的一次。古南岳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洗礼,如今仍在历史古籍中熠熠生辉,在口口相传的地名故事中令人回味,成为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千年文化基因。历史总是不断观照现实,在汉武帝封禅所走过的路线图上留下了很多富有纪念意义的地名,这是古南岳历史对现实的真实投影。 尽管汉武帝南巡仍有许多待解之迷,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南巡各地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他对在盛唐望祀虞舜南巡仙逝之处九嶷山、在灊县封禅南岳山、在江上射蛟等行程都非常满意。回宫下诏免去这次巡狩所过郡县的田租和人头税,并赐鳏寡孤儿丝帛粮食。在君权神授的光环下,封建帝王祭祀过的地方和经过的路线得到保护,成为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目标,老百姓世代相传的地方历史文化记忆。经过世人不断演绎,便有了我们现在熟悉的地名:武陟山——戴家(待驾)河——迎驾厂——南岳山——复览山——指封山——大雨(打鱼)冲——晾甲(梁家)滩——官(管)家渡——留驾园——上(尚)驾园——送驾(宋家)河及相关的地名故事,还有古城内的辇道(街)、南坛(潭)、拜郊台、灊台寺等。这些具有真实历史来源的地名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能回答“汉武帝登临灊之天柱山今何在”的世人之问。 汉武帝在盛唐山望祀虞舜南巡仙逝之处九嶷山,因汉武帝登临过此山,盛唐山改名为武陟山,现属裕安区。《古今图书集成·庐州府山川考三》中记载:“武陟山,在州西三十里,汉武帝南巡登封霍岳驻跸于此。”汉武帝从盛唐山前往灊县巡狩封禅,地方官员和沿途群众在时与九江郡、六安国和灊县接壤的地方等待圣驾,想一睹龙颜,这是灊县(属庐江郡)范围内第一个等待銮驾的地方就被称为待驾河,后来演变为戴家河,也是霍山古渡口之一。 从戴家河沿淠河而上,距古城西边5公里处是当时迎接汉武帝巡狩仪式的地方,此地得名为迎驾厂,迎驾集团的企业文化与之渊源颇深。汉武帝从迎驾厂乘辇车到县城为封禅南岳做准备,在《霍山县志》古城图上明确标有当时为皇帝出行修建的辇道(现在二中操场一带)。 汉武帝南巡到灊县的主要目的是登礼天柱山封禅南岳,彰显政通人和四海升平。按汉朝祭祀礼仪规制,汉武帝走辇道出城,在老城南门口筑方形坛(后叫南潭)祭地,在天柱山上选址修建南岳神祠并筑圆形坛祭天。此举效法古代帝王祭天地以报天地之功。为了纪念封禅的神圣历史事件,遂将这座古代帝王登封过的山叫南岳山,南岳山归属地叫衡山镇。现在南岳山顶的北门门楣上有“汉帝敕封”的匾额。历代《霍山县志》和《六安州志》均记载,当时在南岳山顶建有南岳神祠、汉武帝曾亲手种植凌霄树和碧桃树各一株。明代进士、礼部主事吴兰的《南岳记》中有“传自汉武之手植。碧桃如故,凌霄岁久,止存其根荄云。” 从《六安州志》和《霍山县志》的相关内容看,汉武帝登礼灊之天柱山时曾到周边灊台寺游览、复览山赏景、佛寺岭狩猎。在《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时期地图中也十分明确地将天柱山标注在灊县县域,而现在的潜山县旧属古皖国,西汉时为皖县,灊与潜没有古今字或通假字关系,其境内的山称为皖山。东晋时废皖县置怀宁县,元代时析怀宁县置潜山县,后改皖山叫天柱山,不能与霍山古南岳历史混为一谈。 汉代时城东门外的扑龟山景色秀美,汉武帝游览时不断回望自己封禅的南岳山圣境,现存明代“汉帝重游”石匾,后人遂将扑龟山改名为复览山。汉武帝登临复览山时,手指旁侧山峰赞叹不绝,后称此山为指封山。 汉武帝巡狩南岳时曾去佛子岭一带狩猎,不巧天降大雨,途经山路被大水冲成一条大山冲,故而称大雨冲,久之此地被叫成了打鱼冲。随行将士在下游河滩晾晒盔甲,此处得名为晾甲滩,现为梁家滩。 汉武帝完成封禅南岳的神圣任务后沿淠河而上走江淮驰道前去寻阳枞阳一带,往长江射蛟、北上泰山封禅。汉武帝途经渡口由此得名官家渡,后成管驾渡,现在是水库淹没区。过官家渡,汉武帝休憩地称为留驾园,出发地称为尚(上)驾园。汉武帝离开灊县时,文武百官跪送圣驾的地方被称为送驾河,后演变为宋家河。经过走访调查,当地一直没有宋姓人家居住过。 这一个个地名,都是历史的“活化石”,文化的“见证者”,霍山人民的根脉瑰宝,更是镌刻在霍山红色土地上的历史密码,流淌在岁月里的文化血脉,萦绕在游子心头的乡愁印记,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