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红土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华中敌后抗日虎将陶勇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04日    来源:皖西日报


  陶勇
  陶勇夫妇
  蒋二明

  陶勇中将,原名张道庸,1912年1月出生于叶家集周南庄一个雇农家庭。这位素以勇猛闻名全军的虎将,自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经历了鄂豫皖苏区的四次反“围剿”、创建川陕苏区、万里长征和西路军的艰苦征程;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历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参谋长、团长、旅长、纵队司令员,是坚持华中敌后斗争的抗日勇将;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军长、兵团副司令员,是华东战场的著名战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军委海军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东海舰队司令员。
  1939年5月,陶勇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团长。7月间,他率部攻打当涂朱门的一个日军碉堡,以诱伏战术将碉堡内的日军引进伏击圈,予以全歼。接着,又粉碎日军报复性的“扫荡”。在一次肉搏战中,他手刃日军指挥官,缴获一把指挥刀。粟裕很快就看出陶勇是个智勇过人的军中硬汉,称他为“拼命三郎”。
  11月初,为打破日伪顽军的封锁、限制,陶勇率四团主力二营行程300余公里,为国民党苏鲁皖游击总指挥李明扬部护送弹药500多担,顺利通过了日伪军严密控制的运河、公路、铁路、长江等封锁线,于中旬到达江北泰州的两李驻地,进而与两李部队建立了统战关系。按陈毅、粟裕首长“瞒天过海”之计,他改名陶勇,二营与挺进纵队梅嘉生支队合编后改称新四军苏皖支队,陶勇任司令员。苏皖支队挺进苏皖边区,从而造成江南新四军足跨长江两岸,随时可以发展苏北的有利态势。
  陶部进驻仪征以北的月塘集地区后,向日伪军发起连续攻击,接着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军趁火打劫的企图,及时驰援新四军第四、五支队打退苏皖两省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大举摩擦,又紧急增援新四军挺进纵队驻地郭村,配合挺进纵队打退顽军的多次冲锋,保卫了郭村,形成苏南新四军的东进序曲。
  1940年10月,陶勇任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在黄桥决战中勇挑重担,率部胜利坚守了黄桥,奠定了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接着率部东进黄海之滨的南通、如皋(包括今如东)、启东、海门地区,开辟和建立苏中第四分区抗日根据地,并兼任苏中四分区司令员。这一地区临江滨海,邻近上海,位于长江口北部,被善弈围棋的陈毅称为“金角银边”,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但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一次,陶勇带1个班刚在村里住下,日军就把他们包围了。打到最后,只剩下陶勇一个人,子弹也打光了,日本兵嗷嗷叫着要抓活的。陶勇拿起一根扁担劈倒两个日军,冲出了包围。
  1941年2月,三纵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陶勇任旅长。他率三旅及苏中四分区军民积极抗日,不断打击日伪军,巩固抗日根据地。二三月间,他指挥第七团先后3次进逼海(安)富(安)公路上的几个村镇,破坏公路,伏击日伪军。他还亲率第八团插入敌后,不断袭击北刘桥、金沙等地日伪军。
  苏中四分区一直是华中抗日根据地战斗最频繁的地区。1941年,第三旅兼苏中四分区对日伪顽共作战160次,占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作战总数的44%,共毙伤日伪军3900余人、顽军2000余人,而三旅主力和地方武装虽伤亡1000多人,却仍在战斗中不断发展。此后,他率部艰苦战斗在“清乡”圈内外,粉碎了日伪军对四分区的第一期“清乡”、“延期清乡”和“强化清乡”。他曾在一夜之间发动80万军民在150公里长的封锁线上联合行动,锯倒电杆,割断电线,挖毁公路,火烧绵延几百里的竹篱笆。中共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在给陶勇等人的嘉勉电中指出:“四分区工作是苏中最有成绩的”,“四分区反‘清乡’斗争是中国抗战史上大事件”。
  1944年春,四分区军民又陆续粉碎日伪军的所谓“屯垦”、“肃整”、“高度强化清乡”、“保养清乡”等罪恶目的。陶勇还率三旅主力跳到“清乡”圈外,在高邮、兴化、宝应、东台、泰州、如皋等地对日伪顽发动连续进攻,其中在车桥战役中,担任主攻的三旅七团攻下日伪军碉堡52座,毙伤日伪军官兵298人,俘168人,创华中生俘日军之新纪录。第七团被誉为“新四军老虎团”。陶勇之威名,使苏中日伪顽闻风丧胆,而广大人民则称赞陶勇为勇将、虎将。后在攻势作战中他率部驰骋大江南北,收复数十个县城及较大市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