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卫生科普天地·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揭秘手术器械的“重生”之旅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9日    来源:皖西日报

  医院的日常运转中,有处地方很少被人提及,却与每一次手术、每一次治疗的安全紧密相关,这就是消毒供应中心。这里不像急诊室那样紧张,也不像病房那样温暖,但它像是医院的“心脏”,默默地为医疗安全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手术器械在这里经历一次次“重生”,从血迹斑斑到洁净如新,从带有潜在风险到安全可靠,背后有一整套严格的流程。
器械的“归来”
  手术结束之后,器械并非随便往水里一扔就完事,而是被轻手轻脚地放进专用容器,送回消毒供应中心。这个过程看似平常,却有诸多讲究。器械不能随意堆放,以免损坏;要保持湿润,血液、组织残渣一旦干掉就不好清洗;还要做好标记,以保证不同科室、不同手术的器械不会搞混。这可算是设备“重生之旅”的第一步,也就是安全回家。
清洗:第一道关卡
  器械到了消毒供应中心之后,得先洗个澡,这可不是简单地冲一冲,而是门技术活。器械形态千差万别,有像头发丝那样细的微创器械,也有像关节置换工具那样庞大复杂的器械。它们的清洗方法不一样,工作人员会先做粗洗,把肉眼看得见的脏东西去掉,然后放进超声波清洗机。这台机器就像是按摩器械的“浴缸”,它靠高速震动产生的微小气泡,把藏在细缝里的脏东西震碎带走。清洗这个环节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却是防止感染的关键。如果清洗不到位,即使后面高温灭菌再怎么严格,也可能因为残留物而导致灭菌失败。所以,这里的丝毫马虎,都可能在病人身上造成大麻烦。
检查与修复
  清洗完的器械,被摆在明亮的检查台上,工作人员戴着放大镜或使用显微镜,一件件仔细查看。有的刀片要看是否卷刃,有的镊子要看是否对齐,有的器械要看关节是否灵活。哪怕有一点小毛病,也会影响手术的准确度。如果发现损坏,就送去修理或报废。想象一下,如果外科医生使用的剪刀钝了,缝合时就会很困难。如果镊子不能紧紧夹住组织,就可能会加大手术的风险。所以,这一步既是质量把关,又是安全屏障。
包装:细节中的学问
  检查完之后,器械就要开始包装。很多人以为包装就是把器械装进袋子里封起来,其实没那么简单。包装要考虑到器械的用途、数量、材质,还要保证灭菌时蒸汽或气体能渗透进去。最常见的方式是一整套手术用的器械放在一起,用专门的棉布或无纺布双层包裹,外面贴个指示标签。这个标签经过灭菌之后会变色,成为证明器械是否真的被灭菌过的“见证人”。包装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让手术室的护士们能够快速取用,让整个过程有条不紊。手术室里时间就是生命,器械如果分类得当,标注得清楚,就能在关键时刻为医生省下几秒钟宝贵的时间。
灭菌:“重生”的关键一跃
  器械包装好后,就要真正开始灭菌——“重生”。最常见的是高压蒸汽灭菌,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高压锅”。在超过100℃的环境下,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都无处遁形。对于怕高温的器械,还有环氧乙烷气体灭菌、低温等离子灭菌等方法,既能杀灭病原体,又不会对器械造成损伤。灭菌不是一次性操作,还需进行监测和验证。中心会有生物或化学监测工具,来检测温度、压力、时间是否达标。只有当这些都达标了,器械才算真正完成了“蜕变”。
储存与配送
  灭菌后的器械送进储存区,环境需干燥、洁净,防止二次污染。工作人员会依据手术计划,事先把不同科室、不同类型的器械准备好。等到下次手术时,这些器械会被整齐地摆在手术台旁边,静静地等待再次发挥作用。这就像是一个轮回,器械从手术室来到消毒供应中心,在清洗、检查、包装、灭菌、储存过程中完成“重生”,然后再回到手术室,继续守护着患者的生命。
隐形的守护者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远离聚光灯,也几乎从不出现在影视剧中,但是它的存在却是不可忽视的。每一台手术成功的背后,都有这样一群人在默默地付出。他们不会与患者进行直接沟通,却会在每一把器械上倾注自己的心血;他们不会站在手术台上掌控全场,却会在幕后守住安全的底线。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消毒供应中心的存在,医生才能全心全意施展医术,患者才能安心接受治疗,器械的“重生”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消毒供应中心,就像是医院里的“炼金炉”,让手术器械一次次完成从旧到新的蜕变,让冰冷的钢铁散发出守护生命的光芒,让看似平凡的流程凝聚成对患者安全最坚定的守护。下一次再听到“手术”这个词时,不妨想想那些幕后英雄们,他们用双手守护着生命的起点。
  (淮南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