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镇痛泵 术后镇痛新选择
皖西日报
作者:郝玉娟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9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现代麻醉已经实现了“睡一觉”,外科手术便悄然结束。而“睡梦中”醒来的术后疼痛仍是目前探讨的课题。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引用并传播开来的一句关于疼痛的至理名言:“疼痛是不可避免的,但苦难是可以选择的”。过去的医疗限制,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忍一忍就过去了”。 什么是患者自控镇痛泵? 患者自控镇痛泵,是持续微量地或按需输注镇痛药物来缓解术后疼痛的小型医疗设备。它的大小比手机稍大,装在小背包里,斜挎在胸前,背着这个小神器,哪怕是病房里慢慢溜达,也不觉得疼痛难忍。 患者自控镇痛泵(PCA)由三部分组成:电驱动控制器、储液袋以及连接管。麻醉医师在手术前根据需要配置药品,设置输注背景参数以及患者自控按压追加参数等。患者只需记住泵上会带有一个按钮,当预感到要去做疼痛加剧的事情时,比如想要翻身、咳嗽时,自己按下按钮,泵会立即给予一次预设好的额外剂量的药物。医生已经提前设定好了每次的剂量和两次按压之间的最短间隔时间,以及单位时间内的最大药量,不用担心药物过量问题。 术后为什么要用自控镇痛泵? 2001年,疼痛由美国疼痛学会提出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术后疼痛也是患者康复的重要评估项目。开胸、开腹等较大切口术、胸腹腔镜下的范围较大的癌症根治术、骨科手术等创伤较大的手术以及对疼痛敏感的人群,都是麻醉镇痛泵的适应症。 1.缓解痛苦,提高舒适度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得不到及时缓解的严重疼痛甚至会导致患者产生抑郁情绪。自控镇痛泵的直接益处就是有效缓解痛苦,提高舒适度。疼痛激活人体的“交感应激系统”,导致心率快、血压高,增加心脏负担,尤其是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可能诱发心肌缺血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完善术后镇痛的患者,会保持一个平和良好的心态,减轻心脏负担,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2.帮助治疗,促进机体康复 疼痛会抑制胃肠蠕动。良好的镇痛不仅可以减轻这种抑制,还可以减轻患者下床时的疼痛,敢于下床,促进肠道更快地恢复蠕动,提前排气进食,缩短住院时间。有效的镇痛能让胸腹部手术患者敢于咳嗽、深呼吸,从而预防肺炎的发生。完善的镇痛可以让膝关节手术患者更早地开始康复训练,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镇痛泵安全吗?药物对身体有害吗? 安全性:自控镇痛泵加入了诸多的报警功能,例如电池电量低、管路堵塞、液体内含气泡等。部分大型医院的镇痛泵加入了人工智能,实现镇痛泵的信息追踪实时化、质量控制智能化等,提高安全性的同时达到个体化镇痛,实现完善的术后镇痛。 不良反应:大部分不良反应症状较轻,患者可以耐受。当出现较严重恶心呕吐时可以加用止吐药物处理,或暂时停止镇痛泵以观察症状有无改善。如果有使用麻醉镇痛泵并严重恶心呕吐的既往史,提前告知自己的麻醉医师,麻醉医师会调整镇痛药物种类或镇痛方法。 如何获得并使用镇痛泵? 提前配置:麻醉医师术前访视时会询问是否需要麻醉镇痛泵,这时,根据手术创伤、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术后疼痛的担忧等,患者可提前决定镇痛泵使用的需求。如果手术后疼痛难忍时再用,那么等药物达到一个足以消除疼痛的浓度且副作用较小时,需要较长时间,难以产生满意效果。 术后使用:一般情况下,镇痛泵会按照麻醉医师设置好的背景剂量持续泵注,同时患者按需按压自控给药按钮,尤其是计划要活动、翻身、咳嗽之前,可以提前按压一次。 及时反馈:由于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镇痛泵对于部分患者,并不能完全消除疼痛,只能将患者疼痛尽力降到疼痛评分4分以下。患者术后随时将疼痛程度(用0-10分打分)和任何不适感告知医生,尤其是按了按钮效果仍不明显,或者嗜睡严重时,医护人员会做出及时应对与调整。 麻醉镇痛泵,早已从一个单纯的“止疼工具”,进化成为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自控镇痛泵实现了患者自控镇痛,虽然镇痛效果因人而异,但是它的使用代表了患者对自己感受的掌控、家属的关心与支持,也代表着现代医学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乐观情绪,增强了患者对抗疾病、促进康复的信心。 (安庆市立医院麻醉科 郝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