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特别关注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皖西乡土的原生态书写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1日    来源:皖西日报

  涂明求

  炎炎夏日里,读到了我中学时代的恩师庄有禄先生新出版的散文随笔集《碧流滋润恩泽长》,感觉无比亲切,情同游子归乡。我以为,这部书不仅是安徽文坛的又一新收获,还提供了一个深深扎根乡土的原生态书写的独特样本。
  全书分为“乡土乡情”“乡山乡水”“乡音乡语”“九州风物”和“闲言碎语”五个专辑,共收录散文随笔四十一篇,十余万字。不难看出,这其中,绝大部分文字都跟乡土有关,用心品读,你又会发现这些文字和以乡土为佐料,以乡土为花边,乃至以乡土为容器的那些乡土写作都大大不同,就像吾乡山野中的辣蓼,池塘里的荷花一样,这些文字是真正“土生土长”的,我称之为皖西乡土的“原生态书写”。
  这份“原生态书写”在外乡读者那里,想来也不难被感知,因为字里行间的乡土气息浓郁,扑面扑鼻。《霍邱流行的歇后语》《浅释霍邱流行的部分俗语及惯用语》这一类为传承霍邱乡土文化尽心尽力的采风之作自不必说,在《回乡祭祖散记》这类文章里,外乡读者眼中陌生、新鲜的表达也是比比皆是,比如“四方四正”“田畈”“圩沟”“扒大塘”“打河堤”“三喊四催”,等等等等。但我想要更进一步道破的一个秘密是,这些具有霍邱乡土特色的语汇、表达其实仅是一方面,我敢断定,有禄先生在挥洒“乡土乡情”“乡山乡水”“乡音乡语”这些文字时,他的思绪是完全沉浸在其中,“生长”于其间,他是用道道地地的“乡音乡语”在构思、在写作;若撇开乡音,这份“原生态书写”的神韵就至少被遮蔽了一半!我读别人作品,跟读有禄先生这部作品最大的一个分别,其实也在于此。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自觉地、自然而然地流淌回荡着的,全然是乡音,是我熟悉到骨子里而又久违了的霍邱土话,不得不说,在我数十年的阅读生涯中,这是极其罕见的体验。在我的老师以老家话写就的原生态作品前,我不是游客,而是一个归乡的游子。
  如此重视且大方自然、坦荡敞亮地展示着霍邱方音、俚语,使得有禄先生的文字有了浓郁且独特的原生态乡土写作之形色,或者借用先生自己的比喻,“血肉”,但若想打动人、感染人,还须有“魂魄”。在有禄先生的作品中,我以为,这“魂魄”具体体现为“情”和“识”。先说情,《我的亲大哥》里那份手足之情,“我一娘同胞的亲大哥,永远值得尊敬和爱戴!十分渴望来生还能和他做兄弟!”任谁读来不常热?《回乡祭祖散记》中:“我来到村庄西边的老坟地,肃立在祖父母、外祖父、父母亲、大伯、三叔和小叔的坟头,虔诚地烧了纸,放了炮,磕了头,又回到围拢上来的亲人们身边,询问他们家的收成、健康和生活状况。”此中亲情,着墨清淡,却连接着传统与现在,逝者与生者,让人思接千载,感动莫名。《和风细雨孝如水》中,对岳母的那一句劝慰,“老娘,生命在于运动”,让人眼眶不禁发热!写到这,我忽然想到未被收入此书的先生的另一篇散文,《男人下厨真好》,那是老师对师母姐姐最真切的理解、疼爱与告白。《师徒聚首情悠悠》,则是一曲师生情的淳朴赞歌。
  有禄先生写得最多,个人认为也是最成功的一批作品,是他那些写家乡、忆童年的作品,那里有他对家乡万事万物、往古来今的深情厚谊。《碧流滋润恩泽长》《水韵悠悠的蓼城》《水门塘的前世今生》等,他爱的是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梦回二月二庙会》等,他爱的是家乡民俗;《厨房变迁记》《闻不够的美味香》《难忘叶集别样风情》等,他爱的是家乡美味。他还爱家乡的稻草,《岁月悠悠话稻草》一文简直在给稻草实则也是吾乡草民写传记,平实详尽,而又饱含深情,借用台湾诗人吴晟《稻草》语,有禄先生笔下,“一束稻草的过程和结局,是吾乡人的年谱”。他还爱家乡的南瓜,《南瓜记》写尽了南瓜的一生,从中不难看出,有禄先生懂南瓜,爱南瓜,感恩南瓜,也擅长写南瓜;南瓜若是会说话,一定也会由衷感谢庄有禄这位知己。他还爱家乡的红芋,《兽掌龙蹄桌上珍》看题目特别豪奢,其实写的是红芋,此中有先生的学识,有故意卖关子的幽默,更可看出红芋在他心目中的分量。这些文字富含知识,饶有趣味,但远不止如此呢!“中午煮干饭时,母亲挑选几个品相好的,削去皮洗净,放到干饭头上蒸。饭熟了,揭开锅盖,黄灿灿的红芋横躺在干饭头上,特别诱人。急忙夹一块放到碗里,清香四溢,热气腾腾,吃到嘴里,既甜又面,颇有人参果的味道。”如此这般贴着心贴着胃的书写,真是让人舒心暖胃啊。
  有禄先生的“识”则往往体现为忧思。比如《回乡祭祖散记》和《拾草记》中对于“空心村”的忧虑,以及他对于乡村振兴的建言,均敏锐、痛切,卓有远见。最引我共鸣的是《儿歌常在耳边响起》一文,特别是这段文字:“我从四岁记事到读小学三年级,七八年时间里,几乎天天与庄上的大人和五六位小伙伴们朝夕相处,玩游戏,唱儿歌,放牲口,生活虽然单调,但他们觉得天宽地阔,到处都是玩耍的舞台,不像现在的孩童们,三五岁时便几乎整天待在幼儿园和教室里读死书、死读书,被没完没了的各项作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虽然在老师带领下做一些游戏活动,但空间狭窄,远离村庄和旷野,视野不阔,见识不广,很难见到家禽家畜、五谷杂粮、野花野草、蛇虫蚂蚁和自然风光,缺少大自然的熏陶与垂爱。”寥寥百来字,振聋发聩,启发人深思,促人清醒!
  有禄先生如此安然坦然、不卑不亢地操持着乡音乡语,抒写着乡土乡情,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种品格。这种风格或者品格,借用安徽省民俗学会会长、作家王贤友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中,对有禄先生的四字评语,或许最为恰切,“生性厚朴”。
  是的,“生性厚朴”,我以为,这才是这些文章动人心魄的泉源,也正是这些文字感人至深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