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厚朴,庄有禄散文的本色基调
皖西日报
作者:赵克明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1日 来源:皖西日报
赵克明
省民俗学会王贤友会长在序庄有禄散文集《碧流滋润恩泽长》时,评赞以“厚朴”一词,这个词语运用得非常贴切,恰到好处。 庄兄散文之“朴”:纯朴,朴实,朴拙。 《碧流滋润恩泽长》全书四十一篇散文,没有浮华言辞,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高深,没有浓妆艳抹,纯粹是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悟,是自我真实情感与思想的自然流露。开卷浏览目录,便可窥见一斑。“回乡祭祖散记”“梦回二月二庙会”“捉黄鳝”“南瓜记”“拾草记”“闻不够的美味香”“我的亲大哥”“水韵悠悠的蓼城”“水门塘的前世今生”“人间天堂临淮岗”“穿行城西湖”“晚秋荷园”“儿歌常在耳边响起”“霍邱流行的歇后语”“西安小吃风味长”“魂牵梦萦大西北”“女儿国风情”“师生聚首情悠悠”“赴陡沙河温泉小镇放空自己”“驾好生命之舟”“摔跟头”“活得明白活出精彩”“沉酣书海意味长”……这些标题,都无一例外的冲淡自然,朴实无华,体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风格。 文集中的一篇篇文字,也正与标题形成和谐的统一,或回忆饶有趣味的少年往事,或描写难以忘怀的年节美食风情,或讲述感人肺腑的亲友故事,或抒写萦绕心头的故乡山水之情,或玩味缭绕于耳的乡音乡语,或记录自己游赏名胜风景的亲历者体验,或表达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领悟,所写的人、事、物、景、感都出自真实的情境背景,都是“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没有人为地涂抹上炫目的光晕。 在文集里,我们随处可以读到朴实而生动的语段,如《梦回二月二庙会》中的热闹市景,《捉黄鳝》中的挖蚯蚓、下笼子细节,《岁月悠悠话稻草》中父亲用稻草巧妙编织各种生活物件,《南瓜记》中母亲对南瓜秧的悉心呵护,《兽掌龙蹄桌上珍》中红芋的栽插与收获,《厨房变迁记》中厨房的悄然变化,《闻不够的美味香》中满街飘散的腊味香,《和风细雨孝泰水》中对老岳母的孝心孝行,《梦回河西师专》中六安师专两年读书时光,《碧流滋润恩泽长》中史河引灌工程宏伟史诗,《水韵悠悠的蓼城》中的蓼城新城景观,《水门塘的前世今生》中驻足塘岸远眺所见,《人间天堂临淮岗》中淮畔旖旎风光,《穿行城西湖》中的生态修复美图,《儿歌常在耳边响起》中悦耳动听的童年歌谣,《出门与回家》中的南通见闻,《师徒聚首情悠悠》中师生四十年后的相聚,《摔跟头》中不同的摔跟头情景……这些语言片段近于写真,用意纯朴,用语朴实,质感朴拙,给人以原生态的自然之美和近距离的亲切之感。 庄兄散文之“厚”:醇厚,厚实,厚重。 《碧流滋润恩泽长》虽只有四十一篇作品,但却蕴涵醇厚的情感,包含厚实的内容,也不乏厚重之气。在这里,有浓烈炽热的乡土乡情,有从未变异的乡音乡语,有游目骋怀的九州风物,有低首沉吟的回望来路……这种种情感,并非用煽情的词语“勾兑”出,而是由人生酿造且经岁月“洞藏”成,散发出醇厚馥郁的谷物香味。 庄兄出生成长于困难时期的乡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乡镇中学耕耘教坛,九十年代后被选拔到县政府多个单位担任领导职务,正是这样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也才使他拥有丰厚的文学创作素材。他的这本《碧流滋润恩泽长》与他近年来出版的《古蓼情思》《心灵家园》《乡土与远方》《难忘炊烟》等散文集,都是他厚实生活积淀的结晶。这本文集,既有峥嵘岁月的历史场景,也有苦乐生活的乡村细节;既有大气磅礴的人文图卷,也有清新宜人的玲珑小园;既有亲人挚友的动情镜头,也有不期而遇者的温暖瞬间;既有已被尘封的传说轶闻,也有行走间留下的深浅屐痕;既有沧海桑田的深沉感喟,也有人生得失的怅然吁叹……无论是滔滔者的洋洋洒洒,还是涓涓者的潺潺湲湲,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胸中沟壑之深广。 细读《碧流滋润恩泽长》全书,我们还会发现其中暗藏一个基本的写作思想,即“出门与回家”。庄兄从家乡“出门”,一路游历了人生的别样风采,但他时时不忘本自何处来,不忘“回家”之路,因而这四十余篇作品究其实属于两类,一类是写“出门”的,一类是写“回家”的。由此观之,这部散文集就不是简单的叙事文本,而是对自己人生的哲理观照。这也正是它比较厚重的一种体现。 我们在阅读中还发现,文集中的许多篇章都是以纵横两条线来叙事的,纵的是历史发展的脉络,横的是不同时段的画面,例如《兽掌龙蹄桌上珍》一文,写的是乡村常见的农作物红芋,但不是平面的叙述,而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初以红芋充饥写起,写了不同时期红芋的栽插、管理、收藏与吃法,写了以红芋做主粮的岁月,写了全家人围桌吃红芋稀饭的情景,一直写到今天很稀罕的烤红芋以及成为餐桌珍品的红芋点心。这样,作品表现的就不是一物一景,而是有历史感的画轴,或者说打开画轴可见到历史。这无疑也增添了作品的厚重感。 常言道“文如其人”,庄有禄兄的文也正如他的人。他虽为官几十年,但一直本色低调,质朴实在,从不摆官样唱高调;他从少年读书到成年教书,再到官居要职,始终未间断过阅读与写作,时时不忘积蓄涵养提升精神境界。他的散文自成厚朴的本色基调,这应当在情理之中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