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故乡矢志不渝的歌者
皖西日报
作者:王贤友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1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王贤友
我要就庄有禄的散文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没有什么特殊的缘由,就是我手写我心,快乐自己而已。萌生这个念头,已有经年,还是在他获得“厚土杯·我们的节日”文学奖时,根就扎下了,而又时至现今,确实也是难以说出二三。 庄先生对人亲切,热情,深沉而不轻浮,生性厚朴,既不落俗套,也不饶舌。对于这样一位文化人,在这样世俗的时代,我是十分敬仰的。由于这样,学习他的作品,就觉得有了十分丰富的内涵,是十分难得的精神食粮。 在他的散文集《碧流滋润恩泽长》中,乡土乡情,富有生机勃勃,瞬间就可以连接读者和作者,瞬间就可连接故乡和异乡,这是写“故乡”的成功之道。一般作者,虽饱含热情,可是不具备写作的基本功和情感,不是“啊”就是“啊”,往往是徒劳无功。在庄先生的身上,我们可以感知他是一位秉性不改的真情的歌者,是一位为故土矢志不渝的歌者,是一位心肠慈悲的文化散步者,所以,他写起乡土亲人,抒发情感,就大获成功: 直到夜幕四合,油灯点亮,姥爷带着我依依不舍地归家,大街小巷才慢慢地重归往日的平静…… 我和小伙伴们像出笼的鸟儿,赶着一群黄毛小鹅,一路叽叽喳喳地开进林场…… 立于浅水闸上,举目西眺,水天一色,烟波浩渺,一望无涯,成群结队的白天鹅在水面上嬉戏游荡,轻松自在,舒心惬意,令人心生羡慕之情…… 或许我和庄先生有些相同或是相似的经历,具有潜在的情感共同点,在学习他的作品过程中,激起我的感知、想象、情感上的共鸣,使我不知不觉地沉浸于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之中,甚至可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故而,文学欣赏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人们出于审美的需要,而进行的与文学作品相适应的形象思维活动,一种满足人们精神、情感需要的一种审美活动;其次,这种审美活动是一种审美享受活动。这是从它与文学创作不同的审美特点上讲的。文学创作作为审美活动,更多地偏重于体验和创造方面。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有所触悟,有所体验,通过想象,藉助于艺术形象,把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以文学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审美体验和创造活动,常常是一种艰辛的劳动过程。有的优秀文学作品,从构思到完成经过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岁月,实地搜集资料,反复修改,呕心沥血。即使倚马可待的作品,作者创造的甘苦也多是自娱自悦的享受。而文学欣赏,则更多地偏重在享受方面。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面对的不是现实事物,分散芜杂的美,而是一种艺术形态的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高度和谐统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几乎全身心地沉浸在庄先生作品的审美愉快之中,尽情享受就可以了,我想,很多读者都有这种感觉、认知。 聆听郁飞发自肺腑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感言,我的灵魂再次受到深深的触动与撞击,让我深深铭记:人在“出门”之后,千万不要忘记了“回家”! 庄先生的肺腑之言,更是他人生阅历的感叹。我们知道,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赖于作者具有前瞻的思想,深刻广泛的生活知识,储备丰富的词汇。在《碧流滋润恩泽长》中,我们进一步得到验证,也得到了体验。 “回家”,是庄先生的呐喊,是他散文的基调和情感的“地平线”。我们知道,思想是文学的灵魂。那些传下来的散文,人们爱读它们,并不由于它们的词藻比作者们的其他作品更加美妙,而在于,它们包含着较活泼、较有生命力的思想。只有在这个前提之下,其他的一切才会活跃起来。没有思想,或者只有极庸俗低级的思想,但却拼命讲究“铺采摛文”的一些“诗词歌赋”,人们之所以感到缺乏味道,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缺乏灵魂的。庄先生深谙此道,在随心的行文中,牢牢抓住“自己的思想”,恪守“我思故我在”的为文之准则。 我们现在读到的很多动人的散文,它们也许很有词采之美,也许很有点新鲜意境,然而如果贯穿于这一切的不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崇高思想境界,那些词采、意境也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在我们的作品中,哪怕是短短的一篇文章,一定得关注崇高而健康的思想感情,才能够使它真正具有生命力。 通览《碧流滋润恩泽长》,庄先生没有把散文当作是“小工夫”而“掉以轻心”,采取“大象搏狮用全力,搏兔也用全力”的严谨、严肃态度…… 归根结底,我是需要解读庄先生的人,所以也就要了解他的文章;由于学习了《碧流滋润恩泽长》,就喜欢上他的人,至于我们在芸芸世界喜欢谁,完全是出于一种癖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