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要闻·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脑卒中科学防治有妙方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1日    来源:皖西日报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突发的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不健康习惯的增多,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脑卒中的早期识别、预防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生命的延续,还关乎生活质量的恢复。
卒中:不容小觑的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血管阻塞导致脑部血流不足,常见于动脉硬化等问题;出血性脑卒中则是脑血管破裂引发的出血,通常发生在高血压患者中。无论是哪种类型,脑卒中的发病都非常突然,常带来严重的后果,包括语言障碍、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控制高危因素 卒中可有效预防
  脑卒中并非完全无法避免,通过控制一些常见的高危因素,卒中是可以预防的。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高危因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是脑卒中的最大风险因素。未得到控制的高血压会使血管壁增厚、变硬,最终导致血管破裂或堵塞。
  2.高血脂:高血脂可导致动脉硬化,降低血液流动性,从而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血管损伤,增加卒中的风险。
  4.吸烟与饮酒:吸烟可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压,酒精则加重血脂和血糖的波动,均增加脑卒中的发生概率。
  通过控制这些因素,保持健康的饮食、规律运动、定期体检,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及早识别卒中 时间就是生命
  脑卒中发病时,时间就是生命。越早识别、越早治疗,患者的生存率和恢复可能性越大。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往往是突发的,且非常具有特征性:面部不对称,患者笑时一侧嘴角下垂,出现面部歪斜。语言不清,患者说话含糊不清,甚至完全无法发声。肢体无力或麻木,一侧的手脚感到麻木或无法动弹。剧烈头痛,尤其是突然发生的头痛,伴随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
  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黄金4.5小时内进行救治。这段时间被称为“黄金时间”,越早进行溶栓等治疗,越能挽救生命,减少残疾发生。
发生脑卒中该如何应对?
  若怀疑自己或他人发生脑卒中,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不要自己驾车前往医院,以免延误治疗;患者若意识清醒,保持舒适的姿势,避免移动,帮助其保持冷静;不要给患者食物或水,避免患者因误吸食物或水导致窒息,尤其是昏迷或呕吐时;记录症状的发生时间,了解症状何时开始,这对于医生判断病情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常见脑卒中防治误区
  在生活中,存在一些关于脑卒中的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影响我们对脑卒中的认识和治疗:
  1.误区一:脑卒中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虽然脑卒中的高发年龄是中老年人,但现代社会中,由于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原因,年轻人也越来越容易发生脑卒中,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2.误区二:脑卒中只能靠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卒中治疗的一部分,但防治卒中的关键在于控制高危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心理健康。药物治疗并非唯一的应对措施,合理的生活方式才是防治的基础。
  3.误区三:脑卒中发生后就无可挽回
  很多人认为一旦发生脑卒中就无法恢复,但事实上,及时治疗和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后遗症,恢复部分功能。通过早期的康复治疗,许多患者能够逐步恢复到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脑卒中是一种突发、危险的脑血管疾病,但我们并非束手无策。通过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大大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了解脑卒中的早期症状,掌握急救措施,牢记“时间就是生命”,在发病初期及时就医,是挽救生命、减少残疾的关键。让我们以预防为主,早识别、早治疗,守护大脑的健康,让生活远离卒中的困扰。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 潘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