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凡心观东坡 于烟火品人生
皖西日报
作者:董芷阳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31日 来源:皖西日报
董芷阳
人和人的缘分不是一场不出门就赏不到的雨,读了仇媛媛老师《但尽凡心:走近苏东坡》这本书,我就这样和东坡相遇了。在历史的长河中,苏东坡是一座熠熠生辉的文化坐标,他的诗词、才情、人格魅力跨越千年,依旧深深吸引着后人。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仇老师与苏东坡的深度互动。跨越近千年,尽管万事万物都会消亡,但是来到东坡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望着眼前的一幕幕,她时常感到恍惚,不由自主地就把眼前景视为九百年前他的眼前景,把眼前人代入成他曾经的眼前人。她找春梦婆,找林行婆,找翟夫子,找来找去不过是想去他的世界找他。走他走过的小路,看他看了多年的风景,赏那隐喻着他光荣和梦想的赤壁,尝他日啖三百颗的荔枝,走过他旦往而夕返必经的黄泥坂,几经周折找到他枕过的绿杨桥,游过他夜游的承天寺,用他的交友文化在黄州结交朋友,甚至跨越九百年和他做邻居。悟他所悟,感他所感,只是想和他亲近一点,再亲近一点,只是为了可以跨越千年和那一天的他同频共振。 是不是赏过同一片景色,她就进入了他的世界?我想仇老师一定很爱东坡,才会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沿着东坡的足迹,在杭州、黄州、惠州、儋州这些苏东坡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地方驻足。每到一处,她于东坡住过之地附近租房而居,一住便是十多天。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使得书中内容不再是枯燥的历史复述,而是充满温度的心灵对话,让东坡的形象跃然纸上。 书中展现的苏东坡,是一个有着烟火气的生活家。他不仅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还热爱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他文人不同,东坡从不回避细微的最接地气的生活场景,从而让他的诗和他的人富有“日子的温度”。对于东坡而言,生活,生活,关键看你怎么活,东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生活”原来是一个动词。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总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比如被贬黄州时,他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展现出对生活困境的从容超脱。东坡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善于从平凡事物中发现乐趣。他喜爱美食,创制了“东坡肉”;热衷游览山水,写下大量描绘自然景色的佳作;还擅长书法、绘画,将生活情趣融入艺术创作。 同时,东坡也是一个非常幽默风趣的人,在惠州时东坡在路上遇到一个盲人道士,东坡想跟他聊上几句,又疑心他是神仙幻化,一搭话自己也跟着成仙了,算了吧,何似在人间,朝云和过儿还在家等着自己呢。东坡被贬儋州的时候,弟弟苏辙也同时被贬谪,听说弟弟因为生活条件差,缺少肉食,身体瘦了。东坡说:“相看会作两癯仙,还乡定可骑黄鹤。”咱们兄弟两人相见时定都瘦成了仙人,到时就可以骑着黄鹤飞回故乡了。东坡真是幽默,虽然快饿得都吃不上饭了,还是用玩笑的方式让弟弟同自己一样放宽心。 读完这本书,一个幽默风趣、乐观豁达、率真坦诚、热爱生活、忧国忧民的东坡跃然纸上。 东坡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却能在逆境中保持逍遥旷适,关键就在于他的“但尽凡心”。“他是一颗容易生根的树,土壤便是与民的交情”,东坡心里永远都装着百姓,始终关心百姓的疾苦和国家的命运。他去到哪里便会照拂一方百姓。东坡在杭州兴修水利,救灾防疫,安定民心;到黄州后,他缓解民生疾苦,救助贫困百姓,同时也开始大量研读佛经,思想从“超然”渐至“旷然”,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与逆境握手言欢。在惠州修桥铺路,便利交通,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东坡最终都能接纳并爱之;在儋州劝农耕织,授民医药,倡改陋俗,敷扬文教,凡是能补的,不论大小,东坡都勉力而为,至老不衰。 与环境,东坡先生总能讲和,不是无可奈何,而是以一种大智慧,将不堪的现实和人生转化成能乐享的常态,于是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好地方,没有哪一种人生是不能乐活的人生。处于这样的状态,他就能保持很好的感受力和创造力。《论修养帖寄子由》便是他思想修炼的重要标志,“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他在生活的嘈杂中领悟到至高境界。哪怕墙外有悍妇与丈夫打骂,他也能从中顿悟“但尽凡心”的真谛,认识到修炼不是避开生活的不堪,而是接纳一切。 仇老师的文字灵动而富有感染力,她在寻访过程中的种种发现,为这本书增添了别样魅力。无论是游沙湖、寻兰溪,还是在惠州的江郊、儋州的中和镇,仇老师的所见所闻所思,都让我们跟随她的脚步,一同穿越时空,感受东坡当年的心境。书中还串起东坡的诗词,并以独到视角进行解读,让东坡的行与作者的寻相互呼应,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东坡一同经历人生的起伏。 《但尽凡心:走近苏东坡》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充满烟火气的苏东坡。他是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也是热爱生活、有着凡心的普通人。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汲取东坡的智慧与力量,学会在生活的琐碎与挫折中,保持乐观豁达,以一颗凡心去接纳生活,拥抱生活的美好。这不仅是一本关于苏东坡的书,更是一本指引我们如何生活的启示录,值得每一个热爱生活、追寻精神富足的人细细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