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玉玺楼的回响
皖西日报
作者:戴星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31日 来源:皖西日报
戴星
小学升初中,年仅11岁的我稀里糊涂地从安家河小学考入了上土市中学。虽然年幼懵懂,但从父母满意的目光和邻居们时不时的夸奖中感到上土市中学沉甸甸的份量,那可是当时霍山县师资力量最好的中学之一。与上土市中学三年的缘分,一直珍藏在青春的相册里。 上土市位于皖鄂两省的交通要道,方圆几百里的贫困学子曾背着行李箱、拎着咸菜缸,翻山越岭在这里集结,如饥似渴地接受启蒙教育和文化熏陶。依山傍水的上土市中学曾名狮山中学,玉玺楼是上土市中学的标志型建筑,被誉为皖西革命的“摇篮”,是无数革命先烈坚持真理、凝聚人心的前沿阵地,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霍山县的一张教育名片,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从上土市中学考入重点大学,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登上玉玺楼后面的狮山,居高临下地看,整座楼就像是一块方方正正的玉玺,中规中矩地摆在专属定制的礼盒中。这种庄重严肃的仪式感,好像随时在提醒莘莘学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既有“学而优则仕”的象征意义,更有脚踏实地、行稳致远的谆谆教诲。100多年来,玉玺楼里回响的既有不绝于耳的朗朗读书声,更有时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诤诤誓言。玉玺楼就像一位饱经风霜、德高望重的前辈,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家风传承的神圣使命。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二十世纪初,热血青年们带着不知所措的神情在大街上徘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们迫切需要“一盏明灯”,照亮人生的旅途。在外地读书的霍山籍先进知识分子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陆续回到家乡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秘密发展党员,积极筹建党的组织,形成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强大气场,无数困惑的目光不再迷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越来越多的革命者为新中国的诞生前仆后继、赴汤蹈火,成为反帝反封的中流砥柱,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1927年10月,在狮山中学玉玺楼,西镇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徐育三、伍淑和等受党组织派遣应聘前来任教,并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创办革命进步刊物《醒狮》,革命的火种在山水田园间熊熊燃烧。1929年11月,徐育三、伍淑和率领进步师生积极参加了皖西第一次成功的武装起义—西镇暴动。西镇暴动胜利后,霍山建立了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西镇革命委员会,成立了安徽第一支正规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3师,血气方刚的队伍、胸有成竹的自信,用智慧和果敢为皖西革命根据地夯实红色根基。 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发行的《霍山简史》荣获了全省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一等奖,陈月祥和黄从升老师功不可没。他们曾是上土市中学的优秀教师,不仅桃李满天下,更是名副其实、率先垂范的“文曲星”。退居二线后,又在历史保护和传承的领域辛勤耕耘,责无旁贷地担起《霍山简史》及《西山文化溯源》主编的重任,深度挖掘红色历史和西山文化,笔耕不辍、精益求精,梳理归纳、串珠成链,真实展现霍山的文明发展史和艰苦奋斗史。 “穷不丢猪、富不丢书”。据《霍山简史》记载,“1905年,光绪帝下诏废科举后,各地出现办新学热潮”,“同年,清政府颁发《国立中学堂章程》,宣布在全国建立5所新式示范中学,其中就有霍山上土市的国立狮山中学”,“由李晴峰、黄艮甫等在北京成立狮山中学筹备会,着手选址并开工建设。由于清政府答应给予的建设中学堂的经费无法到位,学校建设一度停工”,“终于通过社会捐助,筹齐了建校办学的资金,从而使大别山区的第一所中学堂得以在1917年秋正式开学”。 在清政府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建校资金难以兑现的情况下,是袖手旁观、半途而废还是主动出击、尽己所能?立志走教育救国之路的同盟会会员李晴峰与黄艮甫、孙绂庭、何国祐、夏竹村等10余位有识之士东奔西走、带头筹资,中西合璧、匠心独运的玉玺楼终于拔地而起。拳拳赤子心、殷殷家国情,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是哪位主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哪些人慷慨解囊提供了真金白银的善款?大砖与小砖紧密咬和的榫卯结构是哪些建筑专家的智慧结晶?究竟动员了多少能工巧匠完成这一泽被子孙的大爱善举?“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需要多大的格局和担当?反正他们做到了。 我们无法原汁原味、完整无缺地再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很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已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百年玉玺楼依然发出历史的回响,传递着红色脉络;从玉玺楼走出的人,举手投足尽显文明风范,无不体现勤劳坚韧、重教崇文、种德修身、守规习礼的品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