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抗战老兵岳父母
皖西日报
作者:孙宗万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31日 来源:皖西日报
孙宗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我无限怀念我的新四军抗战老兵岳父母。 岳父大人李世斌,安徽舒城县阙店乡神墩村人。1938年3月,新四军第四支队进驻舒城。10月初攻打被日军占领的舒城县城。经过多日战斗,日本侵略者被赶走,从此舒城全境无日军。四支队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舒城民众,全县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在杭埠河边放排筏的岳父也深受鼓舞。他步行20多华里,慕名来到东港韦家大屋新四军四支队驻地,报名参军,成为高敬亭将军队伍里的一员,从此开始了15年的军旅生涯,枪林弹雨,九死一生:战日寇,灭汪伪,经历苏中“七战七捷”,攻打孟良崮,参加淮海战役,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岳父打仗勇敢,多次负伤,腹部和腿部竟有大小枪伤13处,留下了一个个肌肉下陷的弹坑,左腿腓骨被打断。战时条件有限,有的子弹头是他自已用刺刀剜出,草草包扎,没有得到正规的医治,因此留下了后遗症,一到阴雨天就疼痛无比。腹部的伤口有碗口大,皮肤收缩拉紧呈放射状,不谙世事的孩子们说父亲的肚皮上有个“小太阳”。那是1947年在山东临沂孟良崮战役中,身为连长的岳父正在率队进攻河对面的敌军,突遇敌机狂轰滥炸,我军处于大河滩上无处隐蔽,伤亡很大,连指导员当场牺牲,岳父腹部重伤昏死过去,亏得连通讯员老孙(庐江县人)背着他,狂奔20多里到后方医院抢救,才捡回了一条命。 1949年下半年,经部队批准,岳父以二等乙级伤残之躯,带着连长职务,和连队通讯员、卫生员三人回舒城老家养病。1952年从我军笫三野战军某部正式转业,老部队一次性补发了18排大米,抵作他和通讯员老孙及我岳母三人的薪水。组织上安排他到省城政府机关工作,他未同意,要求留在家乡舒城。县委安排他担任县民政科副科长。科长陈平,是他一个团的战友,在部队时任连指导员。那时的民政科,行使着现在的组织部、人事局和民政优抚的职能,他认为自已没上过学,能力有限不能胜任,因此并未到仼。后来组织上又安排了几个职务,包括南港区委书记(那时叫“区政委”),他因肺结核吐血,只得婉言谢绝。 1954年,上级开始规范干部队伍的管理,号召“支援新农村建设”。岳父认为自已来自农村,没有什么文化,加上枪伤后遗症时好时坏,到农村安家有利于养病恢复身体健康,于是申请办理了因病辞职手续,回到原籍。后长期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发展农业生产,和社员一道挑河埂、筑堤坝,“围河造田”,造福桑梓,干得一身劲。 1971年,枪伤导致的身体综合免疫力下降、腹部内伤的后果开始显现,岳父患上了不治之症。岳母失声痛哭,他却非常淡定,安慰岳母道:“你不要哭,想想我们牺牲的战友!我们能活到今天,还有了这么多孩子,已经很幸福了”,从容面对病魔的到来。是年十月,撒手人寰。走时一身伤痛,两袖清风,年仅54岁。四乡八镇闻讯,纷纷前来吊唁,花圈摆满了几亩地。一河之隔我家所在的九井街道也送了一个特大号的花圈,母亲喊来12岁的我帮忙,抬着花圈前往,走到河边要脱鞋过河,便让我返回,使我这个未来的女婿错失瞻仰遗容、在他灵前跪拜的机会,给我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岳母大人王兴梅,江苏沭阳县人。受参加新四军的堂姐影响,1943年春不顾父亲的反对,报名参军,成为粟裕司令员部队中的新兵。岳母的母亲很早就病逝,哥哥夭折,家中仅她一女。她父亲除了兴种几亩薄田,常年以“挑大扁担”(出卖苦力)为生。获悉独女要当兵,连忙赶到新四军驻沭阳部队招兵报名处,站在门外不走,边哭边诉,希望女儿回心转意回到自已身边。岳母在屋里听着,也哭得稀里哗啦。可她一心一意想走进军营开辟新生活,面对父亲的劝阻,下定决心,不改初衷,毅然决然穿上了新四军军装,跟着部队离开了家乡。经过短期专业培训后,在后方医院从事伤兵员护理工作。岳父孟良崮战役重伤住院治疗,岳母负责护理,因此和岳父相识相爱。1949年下半年以我军第三野战军某部连队卫生员的职务,随夫转业到舒城,相夫教子。 岳父去世后,留下一堆未成年的孩子,最小的才四岁。如何将他们养大?有好心人建议,大孩子不念书了,回家干活,小的送给人。岳母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毅然挑起抚养孩子的重担,履行起既当娘又当爹的责任,含辛菇苦地将8个儿女拉扯成人。 她就像一架不知疲倦的永动机,几十年如一日,天天早早起床,为孩子们准备早餐,熬上一大锅粥,或是煮上一大锅山芋,让孩子们吃饱。孩子上学后,洗碗洗衣,喂鸡喂猪,再下地干活。晚上孩子们睡了,她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缝缝补补,努力让孩子们穿得暖和一些、整齐一些。那时候,“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小的拣大的旧衣服穿是常态。独生女长大的她,为了孩子们的成长,不得不精打细算,节衣缩食,勤俭持家。 虽然没有文化,但她知道教育的重要。她将孩子上学读书作为家里的头等大事,克服经济困难,让每个孩子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得益于学校的体恤关爱,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发现孩子的缺点错误总是及时批评指正,绝不袒护溺爱。这些为孩子们后来成为工程师、医生、教师、公务员、村干部,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品德根基。 女儿们经常说:母亲让我们七个女儿都读了书,上了大学或中专,使我们成为有专业技能的职业女性,服务社会,成就自己。家里那么困难,母亲没有按照农村习俗,把我们早早找婆家订婚,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尽管有媒婆多次上门说亲。我们姐妹七个都是工作后自由恋爱的。这在50多年前重男轻女、忽视教育、盛行早婚的农村,是多么难能可贵! 2018年4月,四世同堂的岳母,万般不舍地与守候在旁的儿女们永别,享年9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