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淠”留芳
本报记者 徐缓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31日 来源:皖西日报
翻开泛黄的工程图纸,指尖掠过那些褪色的手写批注,仿佛触摸到六十多年前江淮大地的脉搏。千万把铁镐凿击岩石的铿锵声,独轮车碾过荒岗的吱呀声,此起彼伏的劳动号子声,正穿越时空的隧道,在档案的褶皱里缓缓苏醒。淠史杭工程,这条用热血汗水开挖浇筑的“人间天河”,此刻正以另一种形态流淌在墨香氤氲的纸页之间。从历史“流”进现实,寿春楚地,沟渠为弦,淠水欢歌,齐奏“粮”辰和美乐章。 (一) 7月初,我们从安丰塘环塘绿堤驶过,来到寿县板桥镇双门村一户农家小院,看望当年修堤清淤的李井宝老人。 李老爷子已经91岁高龄,清瘦硬朗,耳不聋、眼不花,依然可以认出陪同我们《流淌在档案里的淠史杭》摄制组采访的赵阳:“你不就是那年带中央电视台来给我拍电视片的小伙子吗?我1995年冬,在安丰塘进水渠淠东干渠整修加固工地上劳动,你给我全家拍照来。”老人家指着全家在河堤上的合影照笑眯眯地说。 李井宝的老伴88岁,也是清爽利落,孙子和孙媳妇带着8岁的重孙女围在身旁,正叙着家常。 赵阳,原在安丰塘水利管理处工作10年,虽然早在90年代就调任寿县宣传文化岗位,是小有名气的“文豪”,却是“水利情结浓厚”,一直关注“农业的命脉——水利”。 老人拿出合影照,说:“修塘是给子孙后代造福的。修好了,子孙就有饭吃。这就像修自家房子一样,谁不愿意?你们看这张《工地上的合家欢》,当年我带着一家七口两代人在安丰塘修塘清淤,你看看,这儿是成千上万的人在工地上拼命干。” “安丰塘水是从霍山县(经淠河干渠)下来的,我们这块只要用水,一个电话打过去,那个闸门一拉开,水就放来了,现在不缺水。”老人说起这些,还是掩不住欣慰和自豪。 不缺水吗?寿县,淮河中游的千年古县,有着特殊的水情。2948平方千米县域内,淮河、淠河、淝河穿境而过,“四湖两沟”星罗棋布。淠河全长253公里,流域面积6000平方公里。而寿县地处淠水末梢,淠河流经境内60公里。由于北濒淮河,南依江淮分水岭,土地结阜成岗,聚水成渊,931.3毫米的年均降水量,在时空分布上却极不均衡,比如1991年高达1476.4毫米,2001年仅有425毫米。这种“水多、水少、水不均”的特点,让寿县既饱受洪水侵扰,又常遭旱魔肆虐,素有“水口袋”“旱包子”之称。“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洼地洪水滚滚流,岗地滴水贵如油。”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的人民有史以来便与治水结下不解之缘。早在春秋楚庄王时,便建成了号称“淮河水利之冠”的天下第一塘——安丰塘,“周百二十里”,“纳川吐流,灌田万顷”,千百年来,在灌溉、蓄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还有广岩塘、罗贝塘、蔡城塘……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滋润着裸露龟裂的土地,养育着这里勤劳朴实的人民。 翻开《寿县水利志》,每一篇章都记载着全县人民艰辛的治水历程。1951年,第一代东淝河闸在百废待兴中建成;1961年,7.3万民众肩挑手提,建成了震惊全国的淠史杭及石集倒虹吸工程;1991年,淮河特大洪水后,寿县开启了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加高加固了正南淮堤、寿西淮堤、张马淠堤、九里联圩等重点防洪堤坝,新建了城南防洪圈堤及窑口、陶店、袁湖等一批保庄圩,改建和新建了一批抽排泵站和涵闸。全县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防洪、灌溉、除涝、蓄水、提灌、农村饮水保障六大水利体系,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治水画卷。 对寿县水利熟稔于心的赵阳,看到成片成片的绿色秧田,特别是水面飞飞停停的鹭鸶点缀其间,犹如诗行乐章,文人情怀陡然凸显,即兴抒情式表达:安丰塘灌区、瓦西灌区、大井灌区、瓦东灌区、寿丰灌区、木北灌区……滔滔滚动的淠河水,顺着淠东、瓦东、瓦西三条干渠,牵引着绿色的灵魂,激荡着生命的欢歌,源源不断地流入寿县这片热土,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大地;而分布在灌区角角落落的7条分干渠、82条大型支渠和1.2万条斗渠、农渠,就像毛细血管一样为寿县的工农业生产输送着新鲜血液,为这里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筋壮骨。 (二) 为了进一步了解古水利历史脉络,我们虔诚地来到安徽楚文化(寿县)博物馆。新馆气势恢宏,入馆南北通透顺爽。 据悉,二十世纪以来,以寿县为中心陆续发现了众多楚国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文物。楚文化博物馆应运而生,它是目前中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是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巍巍古风,兼具地方特色的地标性建筑。馆藏可移动文物和标本1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40余件(套),二、三级文物2000余件(套)。 惊叹数以万件的文物琳琅满目,沉睡千年又穿越千年的国宝重器、金玉珠宝、甲车兵器、文赋书简、工匠技艺等,千年文化仿佛触手可及。从重见天日那天起,被这片土地重新命名,又被我们重新认领。铸客大鼎、越王者旨于赐剑、楚金币、鄂君启金节、蔡候升鼎、吴王光鉴……文物见证了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现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品质,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我们关注“水利史”馆陈,既有图文,又有实景,还有数字化演示,那古塘堰坝粼粼波光,那众人上堤隐约可见的滴滴汗水,那地上河、地下涵、城中先进排水系统,处处彰显能工巧匠的大智慧…… 说淠史杭,绕不开安丰塘,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千年古塘,更源于它是淠史杭工程“长藤结瓜”体系上的“大瓜”,是古为今用的典范。 安丰塘,古名芍陂,受誉“天下第一塘”,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16年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夏日的风,掠过塘面,撩起阵阵波涛击打塘堤,近前扑面而来凉冰冰的水珠,瞬间感知这座中国水利史上占有重要一页的“宝塘”历经千年的凉热。 “建国初期,安丰塘蓄水量仅17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不足8万亩。通过不断完善提高,水库蓄水量达到1亿立方米,灌区面积扩大到83万亩,粮食总产突破45万吨,达到灌区人均占有一吨粮目标,年向社会提供15万吨商品粮。”赵阳带我们边看进水闸,边颇为自豪地介绍,安丰塘发挥蓄水、防洪、灌溉、水产等之利的同时,还根据历史条件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比如修复了纪念楚相孙叔敖而建成的孙公祠,开发了环塘绿堤、老庙集、碑亭、芍陂亭、戈店集、长春岛、长寿岛、安丰古遗址、冉庄稻田画等景点。如今,安丰塘碧波万顷,舟帆点点;堤上绿树成荫,亭台水榭掩映其间。不是西湖,胜似西湖。 “长藤(指“淠史杭”)不结瓜(指“当家塘”),等于小孩没有妈;长藤结了瓜,啥时要水啥时挖。”据水利档案显示,通过大兴当家塘工程,目前,寿县已拥有中、小型水库160座、塘堰3.46万口,塘坝面积达45.2万亩,蓄水量由建国初期的0.94亿立方米增至3.66亿立方米,实现了亩均灌溉水150方的目标。“丘岗地区修塘坝,等于存钱慢慢花;能灌田来能养鱼,脱贫致富全靠它。”这是灌区人民对“当家塘”的由衷赞美。 (三) 顺着河渠林荫大道,一路驰骋到石集镇与谷贝乡交界处的石集倒虹吸工程处。1964年刘伯承元帅来此视察时题写的“革命精神,科学态度”铭刻于入口牌坊上。我们到的时候,正赶上抽放水,白花花的水柱从管涵中喷薄而出,恣肆奔涌进沟渠,灌溉周边已经泛绿的秧田。 赵阳指着刘伯承题词碑感慨万千,1961年12月,全县7.3万人靠箩筐扁担大战瓦西干渠石集倒虹吸工程,1962年4月竣工。它是淠史杭工程瓦西干渠上从南向北的瓦西干渠与由东往西的淠淮航道的大型输水交叉建筑物。你们看,干渠比航道高出15米,怎么办?建设者们想出了好办法:在河底铺设内径1.5米预制内压管道168节,分三排安装,每排管长124.8米,让每孔最大设计流量为4.3立方米每秒的汇水通过河底管道流过去。 据报道,为解决瓦西干渠输水量得不到保证的问题,寿县于2014年、2020年又陆续在石集航道左右岸倒虹吸进出口处架设临时泵站共17台套2290千瓦,出水流量7.4立方米每秒,在大旱之年发挥了显著作用。如今,石集倒虹吸工程平均每年向下游输水7000万立方米,为下游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根据《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灌区建设以安丰塘灌区为核心,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建成15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100万亩优质小麦基地,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守好管好“寿县粮仓”。 档案里淠史杭寿县灌区建设有着辉煌记录,波澜壮阔,今天现实里的寿县灌区续写辉煌,明媚锦绣;相信寿县灌区必然有着更璀璨闪亮的美好未来,楚“淠”留芳。 徐缓 摄 徐缓 摄 聚焦淠史杭 本栏责任编辑:徐 缓 E-mail:WXRB—xuhuan@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