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健康园地·百科论坛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重启生命希望 守护康复之路

——市二院康复医学科的温暖坚守本报记者 孙晓佳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24日    来源:皖西日报


  市二院康复医学科二病区主任唐鑫正在查房。
  医生正在为患者进行床边康复治疗。
  医生辅助患者使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治疗。
  在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市二院),有一个总能让人心生暖意的特殊科室——康复医学科。这里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中“简单做做按摩、练练走路”的辅助场所,而是集评估、治疗、预防于一体的“功能重建中心”,是连接疾病治疗与回归生活的“生命桥梁”,更是无数患者重获健康与希望的温暖港湾。
  近日,记者走进市二院康复医学科二病区,恰逢该院“冬病夏治”三伏贴正式开贴,治疗大厅里人头攒动,医务人员一边为就诊患者精准贴敷药膏,一边细致讲解贴敷后的注意事项;隔壁的运动治疗区内,几名患者在治疗师的耐心指导下,正进行着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从三伏贴药膏的精心制作到重症患者的康复治疗,这里的医务人员始终以专业和耐心,为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用专业点亮患者新生之路
  “康复治疗从来不是简单的‘术后护理’,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功能障碍较劲的持久战。许多伤病的手术治疗或许只需几个小时,但术后的康复训练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我们秉承‘功能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更要帮助他们找回生活的主动权。”市二院康复医学科二病区主任唐鑫的话语里满是坚定。
  多年来,该科室医务人员坚持用友好的交流化解患者的焦虑,用细致的照顾温暖患者的心灵。患者陈某至今仍记得:“去年因意外导致双下肢多处骨折后,一度因行动不便陷入绝望,入院时连床都下不了,觉得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但来到康复医学科二病区后,医生和治疗师为他量身定制了康复计划,从最初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到逐渐增加的负重练习,再到最后的步态训练,每一步都浸透着医护人员的悉心指导。2个月后,陈某不仅保住了双腿,腿部功能也逐步恢复,如今已能正常行走。
  13岁的患儿小丽(化名)的康复故事更让人动容。2023年2月,小丽不慎从高处坠落,术后15天转入康复医学科时,身体完全无法动弹。“当时家长眼神里的绝望,我们都看在眼里。”唐鑫回忆道。他立刻组织科室医生、康复治疗师联合会诊,为小丽制定了包含针灸、中频电疗、下肢康复训练、肌力训练在内的详细方案。20多天后,小丽成功独立坐起;第52天,她已能挣脱助行器,自己迈开脚步,看着孩子重新奔跑的身影,家长握着医护人员的手,泪水浸湿了眼眶。
创新技术为康复注入新动力
  “嘀嘀……”在康复治疗区,上肢康复机器人正发出轻柔的提示音,一位脑卒中患者在它的辅助下,正缓慢而坚定地完成抓握动作。2016年,市二院成为全市首家引进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医疗机构,这个“钢铁战友”如今已陪伴患者走过多个春秋。“它通过三维空间精准训练和体感游戏化任务,让康复训练不再枯燥。”唐鑫介绍道,即便是上肢肌力仅2级的患者,也能在它的帮助下逐步恢复功能。多年来,它见证了太多“重生”时刻,一名脑卒中医生经过4个月训练重新握紧手术刀,延续职业生涯;另一名脊髓损伤的程序员借助它重返工作岗位,敲出熟悉的代码。机器人的动态评估系统会生成详细的运动数据,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患者从无力到有力、从僵硬到灵活的蜕变。
  在康复治疗区,先进设备不止于此:CPM关节康复器如同“关节润滑剂”,帮助患者缓缓活动僵硬的关节,恢复活动度;Motomed训练仪像一位“耐心教练”,助力肢体力量一点点提升;电动起立床、脑电仿生电刺激仪、骨创伤治疗仪、电动牵引床等设备有序运转,从功能评估到精准治疗,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康复体系,让科学康复的理念落地生根。
多学科联动筑牢早期康复防线
  “患者术后15天,正是早期康复的黄金期,必须尽快介入。”在重症医学科的病房里,康复治疗师正为一位刚脱离危险的脑外伤患者做床边康复。这样的场景,在市二院早已常态化。
  2013年,市二院康复医学科在全市率先开展床边康复治疗,如今,已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老年医学科、骨科等10多个临床科室建立“早期康复联动机制”。“早期康复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为后续康复进程筑牢基础。”唐鑫解释道。近年来,该科室正积极推进以康复治疗与临床一体化为特色的新型多学科合作模式,让康复干预更早、更精准。
  不久前,骨科一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刚清醒,康复治疗师就已来到床边,指导他做踝泵运动、股四头肌收缩训练。“以前总觉得康复是术后的事,现在术前就有康复师评估,术后第二天就开始训练,恢复速度比想象中快多了。”患者家属的感慨道出了早期康复的价值。
“甜蜜处方”传递医患同心温度
  “阿姨,端午节安康!尝尝我们做的绿豆糕。”今年端午节,康复医学科二病区护士长杨俊端着糕点走进病房,患者们的脸上瞬间漾起笑容。这样的“暖心约定”,在该科室已持续多年。
  康复治疗周期长,不少患者逢年过节也无法回家,唐鑫看在眼里,便和同事们商量,用科室绩效奖金购置水果、零食、糕点,在节假日分发给患者。从春节的糖果到端午的绿豆糕,从中秋的月饼到日常的新鲜水果,这份“甜蜜处方”成了科室的特色名片。“我们治疗的是病痛,温暖的是人心。”杨俊说,有一位长期住院的大爷总念叨家乡的桃酥,护士们特意托人从他老家买回来;一位阿姨生日当天,科室医生悄悄为她准备了长寿面。一块小点心、一碗热汤面或许微不足道,却像一缕阳光,照亮了患者漫长的康复之路,传递着医患同心的温暖。
以患者为中心书写精进篇章
  作为六安市工伤康复定点医疗机构,市二院康复医学科自2005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50张床位、30名医务人员,这个不算庞大的团队,却用专业和坚守,为无数患者撑起康复的希望。
  科室的诊疗范围早已覆盖各类功能障碍疾病,从脑血管病恢复期的言语、认知障碍,到颅脑外伤、脑肿瘤术后的功能恢复;从骨关节术后、脊髓损伤的功能重建,到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颈肩腰腿痛的缓解,再到面瘫等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每一位患者都能在这里找到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脑卒中后偏瘫的老人重新抬起手臂,为家人端上一杯热水;骨关节术后患者迈开稳健步伐,在公园散步时遇见花开;被颈肩腰腿痛困扰多年的市民舒展身躯,轻松完成日常劳作……这些平凡却动人的场景,正是科室“功能优先、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写照。
  “康复之路没有捷径,但我们会陪伴患者走稳每一步。”唐鑫说。下一步,市二院康复医学科将继续深耕重症康复领域,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优化服务质量,让更多生命在专业守护下重新绽放光彩,让康复之路充满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