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终极”骨折成为生命句点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17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骨科医学领域,“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基于大量流行病学数据和临床观察所提出的、具有沉重现实意义的医学概念。它特指高龄人群(尤其是65岁以上)发生的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或股骨转子间骨折)。之所以冠以“最后一次”之名,并非指骨折本身无法治愈,而是因为这类骨折事件后,患者面临着显著升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风险。权威研究数据揭示了一个严峻的事实: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伤后一年的死亡率可高达20%—30%,其致死率甚至超过了许多常见癌症(如乳腺癌、前列腺癌早期等);而在幸存者中,高达50%的患者将永久丧失独立行走的能力,生活无法自理。这些数据清晰地反映出髋部骨折对老年群体生命质量和寿命构成的巨大威胁,也凸显了预防和科学应对这类骨折的至关重要性。 那么,为什么一次骨折竟能成为生命“最后的句点”? 首先,骨折本身仅是灾难的序曲。老年人多已背负心脏病、高血压病、慢阻肺、糖尿病等基础病。骨折后被迫长期卧床,生理机能迅速崩塌——肺部沉积的分泌物成为细菌温床,肺部感染接踵而至;静止的血液在深静脉内淤滞凝结,形成致命栓子;褥疮在受压皮肤上悄然溃烂,感染深入骨髓。这些并发症环环相扣,每一环都可能致命。 其次,骤然失去行动自由给老年人带来巨大精神创伤。一位曾是社区合唱团骨干的老人,骨折后被困于病床,曾私下对护士绝望低语:“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从自主生活到事事依赖他人,尊严如流沙般逝去,焦虑与抑郁阴影重重笼罩,心理的崩塌往往比病体更早摧毁生存意志。 再者,高龄老人身体修复能力如残烛微光。骨质疏松使骨折粉碎如沙,固定艰难;肌肉萎缩使术后康复步履维艰。身体储备的枯竭使康复之路道阻且长,长期卧床本身又加速了残存机能的流逝。许多老人,最终在床榻上耗尽最后一丝生机。 最令人忧心的是治疗困境。高龄患者手术风险高,保守治疗又等同于宣判卧床“死刑”。即使闯过手术关,高昂费用、漫长康复期、照护人力短缺,每个现实问题都足以压垮一个普通家庭。许多老人因这些“隐形壁垒”,未能获得重获站立的机会。 然而,死神并非必然降临!科学认知与积极干预能构筑坚固防线。 第一道防线:强骨为本,延缓“骨量银行”的流失。骨质疏松是骨折的病理基础。除了众所周知的钙与维生素D(建议每日钙摄入1000-1200mg,维生素D800-1000IU),蛋白质摄入充足同样关键——它构成骨基质框架。负重运动(如行走、太极)温和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定期骨密度检测(建议女性绝经后、男性70岁起)让干预有据可依。别等到骨如枯枝才追悔莫及。 第二道防线:全力防跌,清除居家“温柔陷阱”。据统计,老年人骨折近七成发生在家中。请环顾四周:松动的地毯、昏暗的过道、湿滑的浴室、杂乱的通道,这些皆为潜在危险。加装扶手、保证照明、地面防滑处理至关重要。强健肌肉是天然防跌“护甲”,坐位抬腿、靠墙静蹲等简单锻炼应融入日常。谨慎用药(尤其是安眠药、降压药),定期检查视力与平衡力同样不可或缺。 第三道防线:一旦骨折,科学救治与康复刻不容缓。现代医学共识:身体条件允许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应争取48小时内手术,以最大限度缩短卧床时间。术后需多学科协作(骨科、内科、康复科、营养科等)——有效镇痛是早期活动的前提;营养支持(高蛋白)为修复供能;康复师指导下的渐进性训练是重获行走能力的关键。家属的耐心鼓励与细心照护,更是康复路上不可替代的精神支柱。 这些被称为“最后一次”的骨折,实则是可防、可治的。每一次为父母家中安装的扶手,每一片按规律服下的钙片,每一次阳光下坚持的散步,都是对生命自主权无声而坚实的捍卫。当骨密度筛查如同量血压一样成为老年人的健康常态,当防跌倒意识深入每一个家庭角落,当高龄骨折后的快速通道救治体系日益完善—“最后一次骨折”的黑色魔咒,终将被我们合力击碎。 预防的价值高于治疗,这一点在对抗“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战场上尤为鲜明。莫让疏忽成为生命落幕的推手。 (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 徐晓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