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史河边的“切岭”故事
本报记者 徐 缓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翻开泛黄的工程图纸,指尖掠过那些褪色的手写批注,仿佛触摸到六十年前江淮大地的脉搏。千万把铁镐凿击岩石的铿锵声,独轮车碾过山道的吱呀声,此起彼伏的劳动号子声,正穿越时空的隧道,在档案的褶皱里缓缓苏醒。淠史杭工程,这条用热血汗水开挖浇筑的“人间天河”,此刻正以另一种形态流淌在墨香氤氲的纸页之间。 《流淌在档案里的淠史杭》纪录片摄制组冒着6月的微雨,随着叶集、霍邱档案人员,踏访实战地、当事人,再次聆听流淌在史河边生动的“切岭”故事,震撼中有惊叹感佩,追忆中有期盼敬仰。 (一) 淠史杭灌区大动脉史河总干渠自红石嘴出发,穿越史河、汲河分水岭,分出汲东、沣东、沣西三大干渠,灌溉史河和淠河之间豫皖两省383万亩丘陵、岗地、农田。其中史河灌区,东与淠河灌区隔河相望,西与同水源的梅山灌区为邻,南起金寨县江店至六安分路口(今属裕安区)一线,北抵霍邱沿淮一带。灌区控制面积3526平方公里,灌溉面积285万亩,相当于史河灌区内耕地总面积的92%。在史河灌区枢纽工程修建中,位于今叶集区(时属霍邱县)的平岗切岭、普荫寺切岭、白龙井切岭这“三个切岭”工程建设,典型而集中地体现了伟大的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 平岗,现在是江淮果岭的核心区,是史河生态农业示范区。春天,桃花如梦,梨花似雪,漫岗遍野,分外妖娆;夏季和秋季,是如蜜的采摘季,山坡上的果树晒出累累果实。我们踏上叶集平岗高高的岭头,俯瞰清清的史河水穿岭而过,难以想象当年这条靠人工开挖的天河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平岗切岭纪念馆内,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都能带你穿越时空,撼人心魄。 叶集区档案馆邱飞飞副馆长介绍,在举世瞩目的淠史杭灌区建设工程中,六安市叶集区平岗岭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考验着整个淠史杭工程的成败得失。它是整个史河灌区的咽喉,居汲东、沣东、沣西三大干渠渠首之上,是淠史杭工程中切深最大的工程,最深处达25.6米,相当于10层楼高,长达3公里,宽60米。 1958年10月,旌旗招展,平岗切岭工程动工。以“切”的气势,以没有“斗”不好的气魄,决战平岗岭。各人民公社迅速增人,男女老少5万人齐上阵,一场规模宏大的“平岗切岭会战”号角吹响。“谁英雄谁好汉,切岭工地比比看”“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山河换新装”喇叭声,以及劳动的号子声响彻平岗岭。 父子齐上阵、夫妻同竞赛的动人场面,在工地上随处可见。“劈开一座山,河水浪花翻,汗水浑身淌,换来稻花香。”艰苦而不放弃,源自对未来的美好憧憬。1959年8月8日12点,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终于到来。平岗岭被挖通了!源自梅山水库的清澈流水,如同一条欢快的游龙,奔腾着流到了平岗。群众的笑声回荡在整个工地;纷纷捧起清水,大口大口地喝着。那水滋润着他们的喉咙,更滋润着他们的心田。 (二) 白龙井切岭由霍邱县三元公社(今属叶集区孙岗乡)水利团5000民工负责施工。工程从1958年冬季开始,历经3年,于1961年春季完成。切岭长930米,最大切岭深度17米,其中有王大塘、墩子庙、白露丘三处大填方工程。 踏着细碎的砂石路,孙岗乡白龙井村党支部书记汪洋陪我们一起拜访了小圩组陈家芳老人。老人家1943年9月生,81周岁,党龄60年,精神矍铄,在白龙井村电灌站旁,指着悠悠史河水,望着青青护坡草,追忆当年齐心协力奋战白龙井流沙的惊心动魄的场景。 据赵子厚女儿赵涛在追忆父亲(淠史杭工程建设指挥长)的篇章里记载,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修建沣西干渠时,渠道两头均已修好,但卡在中间一段500米的地方,遭遇了白龙井流沙,无法取得进展。当民工挖掉最上层的黄礓土后,下面的土白天挖好了,一夜之间就涌出很多流沙,挖了涌,涌了再挖,涌沙的河床经常塌方。800多名民工被困在这500米的地段,束手无策。 当地属江淮分水岭,挖河碰到流沙古代就有。《三国志·魏书·武帝》记载:建安14年(公元209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他在自己故乡谯(今亳州)“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当地百姓传说,曹操占领合肥后,派两个将军修建曹操河,想切开江淮分水岭,方便军马物资航运。万余军民挖河挖到鸡鸣山碰上流沙,“日挖一丈,夜长八尺。”天亮鸡鸣时,开挖的河道又恢复了原样。最终“工不成,将军自刎”。为了纪念挖河的将军,人们把鸡鸣山改名为将军岭。曹操河最终没有挖成,至今在肥西县将军岭一带,还遗留着河床底部宽达100米、长达5至7公里的曹操旱河。 怎么办?赵子厚不想输给流沙,就一直泡在工地上,在500米河床上来回走,反复观察,不停琢磨,集思广益。最终发现,河床坡度陡的地方涌沙凶、塌方频,河床坡度缓的地方涌沙少、塌方也少,甚至不塌方。赵子厚和黄昌栋研究后一致认为是压力所致,立即决定减缓这500米地段河床坡度,在涌沙变少的情况下,下工前清完涌沙立即铺上石板。效果很好,终于战胜了曾难倒古人的流沙,使沣西干渠顺利贯通。 陈家芳老人说,那时候,干部带头干,同吃同住同劳动。干得苦啊,那时正处于三年饥荒最严重时期,粮食严重短缺,每人一天只能“一干两稀”,中午干饭,早晚稀饭,菜就是咸菜、萝卜、大白菜。大雨大灾一年光,无雨旱灾遍地黄;水连水来荒连荒,野草丛生不见粮。我们受够了旱涝之苦。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是“不达目标不罢休”,早日通水是我们的第一目标。1958年冬天,天寒地冻,切岭上所有男工赤膊上阵,吆喝着号子,挑着百十斤重箩筐,“小雨大干,大雨小干,不下雨拼命干”。耄耋老人回忆当时场景潸然泪下、感慨万千。 白龙井村党支部书记汪洋,边宽慰着老人,边给我们介绍,白龙井村辖26个村民组,1196户4043人。全村耕地面积11587.87亩、水面面积1320亩,主导产业以水稻、稻虾为主。特别是近年来,发展千亩稻虾基地、5亩黑木耳产业基地,还有黄牛养殖场1处,年产约200头肉牛;蛋鸡养殖场3处,日产蛋量4.5万枚;肉鸡养殖场1处,年产约10万只肉鸡。随着和美乡村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真正实现了生活在“幸福河”两岸。 汪洋颇为感慨地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于1970年前后的白龙井村电灌站,早期为抽水灌溉,1982年改建为电灌,今年在帮扶单位叶集区农村农业局协调下,全部翻建5公里老旧主渠道、老旧电灌房及老旧机组、管道,5月全面完成,覆盖20个村民组,受益群众763户3163人,抗旱排涝10000亩田地,每户亩均节约10元水电费,全村节省10万元水电费,既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又有效提高了群众收益。” (三) 创新智慧,绝境之中绽放光芒。在平岗切岭工程中,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不替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据参加普荫寺切岭会战的顾怀林老人回忆,淠史杭工程中有“三大法宝”,即“劈土法”“倒拉器”“洞室爆破法”,其中“倒拉器”和“洞室爆破法”都首创自平岗切岭工程、普荫寺切岭工程,极大地提升了工效。 普荫寺切岭由“妇女野战营”承担。今年已经89岁高龄的顾怀林,是妇女野战营二连连长,她说:妇女野战营由霍邱县妇联会组织,由全县各公社女民工600多人组成,承担240米工段的切岭土任务。 6月25日,在六安市档案馆保管科科长高可源、中共霍邱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科技信息股股长陈春燕陪同下,我们来到顾老家中看望、采访这位被大家称为淠史杭工程建设史的“活档案”,我们被深深地震撼。老人家现在依然在上老年大学,独立生活,三个子女欣慰而自豪地夸赞母亲的刚毅,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他们。“当时,霍邱人民甘作现代愚公,用铁锹、钢钎、镐头、独轮车等原始工具,创造淠史杭工程切岭中的奇迹。工地没有住处,就从山上砍来树木,在荒地上搭个窝棚,周围铺上麻秸,盖上杂草,以竹板做床或打个地铺,铺上稻草,自己带的瓶瓶罐罐,吃喝拉撒住都在工地上。” “我记忆最深的是,切岭往下挖,岭高崖陡,运土成为最大的问题,经常有队员从抬土的坡上摔倒,土运不上去,工程进度异常缓慢。”顾怀林说。 顾怀林白天参加劳动,晚上躺在地铺上,全身像散了架一样,作为一连之长,工程进度上不去令她忧心如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突然想到乘坐火车的情景,火车头牵引着一节节车箱在铁轨上前进,就想如果搭上木架子,用绳子在坝顶的背面往下拉,也许行。”第二天一早,她找到连队木工王师傅,说了她的想法,并画了简单的图纸。王师傅茅塞顿开,连声说:“这个办法好,这个办法好。”王师傅忙碌一个上午,三角木架做好了,经过不断改进,反复测试,终于成功了。 “我们连全体队员欢呼雀跃。我们又用公社的老牛作为动力将翻斗车吊上坝顶,工作量减轻了,施工效率大大提高。为了借牛,那时候没有机动车,我硬是地走了一天一夜呢!”“倒拉器”应运而生。队员们将改进的器具命名为“牛拉倒土车”,全县施工队伍代表在这里召开了现场观摩会,经验在全县推广。干群又陆续发明了人踩履带输土机、空中铁索输土器等十几种运土工具,运送土石方问题彻底解决。 顾怀林老人轻轻抚摸着几枚泛着铜锈的奖章,无限感慨地说:“我也因为突出表现,荣获六安专区淠史杭工程指挥部颁发的淠史杭工程奖章。1958年底,到北京参加了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奖章。1959年3月,又荣获安徽省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奖章。其实,这些功劳属于整个二连姐妹们。难过的是,现在她们都不在啦。我好想念她们啊。” 2023年为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她深情地回忆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写下《难忘的三八连,永远的淠史杭》文章,为淠史杭工程奉献青春和智慧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淠史杭水日夜奔流,滋润着辽阔的江淮丘陵。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初的决策者、设计师,千千万万个参与建设的无名英雄大多已经不在了。但那些惊天地、泣鬼神,劈山开岭,平沟填壑,筑坝引水的建设英雄,那些波澜壮阔、千军万马奔腾如潮的雄伟场景,已经被记录进历史,为后人所敬仰、所铭记。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