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乡村走笔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水“运”龙舒

本报记者 徐缓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张孟舒  摄
  拍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七门堰 徐缓 摄
  万佛湖前受访者访谈       徐缓 摄
  参观龙河口水库纪念馆  徐缓 摄
  舒城,龙舒,舒服、舒怡之地,讲述淠史杭,绕不开的,这里古有七门堰,今有龙河口水库,更有必提的杭埠河、丰乐河;还有蒸蒸日上、生机勃勃的沿河“经济大动脉”。六月中旬,《流淌在档案里的淠史杭》纪录片摄制组,顶着炎炎烈日,再出发。
(一)
  “杭埠河畔好风光,十里荷花百里香,两岸桃花映杨柳,银棉金谷堆满仓;杭埠河畔好风光,千里稻海谷飘香,绿柳重重添春意,幸福泉水源源长”。这是流传在杭埠河畔的地方民歌,它描绘了杭埠河灌区优美的自然风光,记录了龙舒儿女修建杭埠河灌区而获得的幸福生活,抒发了杭埠河灌区人民群众的欢欣深情。
  在兴修龙河口水库的时候,库区移民很多。我们寻访到被淹没在库底的老梅河镇的原居民、耄耋老人陆奎亮老先生,老人身板硬朗,曾经是龙河口水库修建工地宣传队积极分子,不仅作词写诗,还拉得一手好琴,为战天斗地的人们鼓劲加油。他用一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万佛湖水铺画卷,千年古镇水中藏。遥遥甲子离宝地,漫漫几回寻故乡。”而其外甥安君先生也即兴写下《赞大舅述龙河口水库往事》:“忆昔开山担日月,曾凭筑坝缚蛟龙。汗融土石丰碑立,志贯江河浩气浓。”
  杭埠河发源于舒城西南山区,全长145.5公里,千百年来清清河水滋润着舒城大地,孕育了灿烂的龙舒文化。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据史料记载:杭埠河泛滥频繁,水灾极为严重,涝时“山水横溢,南北合流,上下百里,悉为泽国”;破堤冲堰中,大部分水利设施受毁,如遇秋季少雨,又缺水灌溉,造成“赤地百里,颗粒无收,担水千文,斗米千串”的旱灾危害。兴修水利是摆脱灾害的唯一途径。
  在龙河口水库纪念馆里,文字图片影像音视频实物雕塑,立体化展示当年全民上阵、大干苦干的场景和历史,震撼人心。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广播声、号子声、石炮声响彻山谷。干部坚持“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干群关系融洽,万众一心,斗志昂扬,夜以继日地战斗。坚强的库区人民,坚韧不拔的英雄意志,坚定不移地战胜自然的决心,造就了坚不可摧的人民队伍。
  站在龙河口水库大坝上,眺望波光粼粼的湖面,心生感慨: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初的决策者、设计师,千千万万个参与建设的无名英雄大多已经不在了,但那些惊天地泣鬼神,劈山开岭、平沟填壑、筑坝引水的建设英雄,那些波澜壮阔,千军万马奔腾如潮的雄伟场景,已经被记录进历史,为后人所敬仰、所铭记。
  龙河口水库的建设,还满足了群众“游山玩水”的旅游需求。舒城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1994年改“库”为“湖”,将龙河口水库更名为“万佛湖”,并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如今的万佛湖,50平方公里的水面,9亿立方米的库容,烟波浩渺,湖光山色,轻舟荡漾,游人如织,群众收入大幅增长。
  给我们当向导的退休干部孙宗万说,山水相映,林城相拥,这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呈现着无穷魅力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万佛湖及杭埠河灌区工程的胜利建设,成为龙舒大地的“发展之源”。而流淌在档案里的淠史杭,珍藏的不仅仅是文字和图片,还有我们这个伟大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崛起的辉煌。
  据档案记载,龙河口水库的建设,实现了灌溉农田155万亩的目标,其中庐江县80万亩、舒城县65万亩、金安区10万亩。
(二)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七门堰”石碑右侧,鹤立着“上善亭”,其联书“三地出岫氤润社稷苍生,五谷丰登扮靓沃野乡村”。随行孙宗万对古堰颇有研究,介绍说:位于舒城县干汊河镇的七门堰,始建于公元前200年的西汉初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西汉羹颉侯刘信于七门岭下开渠建牖、阻杭埠河水灌堰,东汉刺史刘馥、明县令刘显两次对七门堰进行大规模的整修,后人不断疏浚,到解放初期灌溉面积扩大到12.4万亩。虽不能彻底解决舒城的旱涝灾害问题,但修建这条古堰的精神所蕴积和辐散的勇气、智慧、力量与信念,决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格外厚赐与超常造化,更是对后人的亘久陶冶与无限激励。
  摄制组的小飞机“兴奋”地鸟瞰:古堰进水口连着杭埠河,建了防洪闸门,既能引水灌溉,又能防汛抗洪。渠道依山傍水,流水淙淙,蜿蜒穿行在阡陌间。“七门堰”拦河蓄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泊,连绵数里。湖上碧波荡漾,水鸟飞翔。三两农家临水而居,绿树环绕,恍若置身世外桃源。
  据史料记载,羹颉侯刘信在七门山下阻河筑堰,嗣后,又增建乌羊堰、槽牍堰,谓之“七门三堰”,位列“龙舒八景”之首的“三堰余泽”,描述的就是七门堰灌区的富庶景象。新中国成立后,七门堰的灌溉分洪功能获得空前的拓展和强化。累计疏浚开挖干、支、斗渠206条,配套建设桥、涵、闸和渡槽等水利设施252处,翻建了拦河坝和堰口防洪闸。通过龙河口水库东支渠和杭北干渠给七门堰补水,将七门堰灌溉范围延伸到干汊河、柏林、城关、桃溪、千人桥、杭埠等6个乡镇,灌溉面积扩大到20多万亩。七门堰这个古老的水利工程枯树逢春,2023年11月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获得国际承认的我国古代又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水利建设史。
(三)
  “三河交汇”之壮美,“泾渭分明”之景丽,我们盛赞不虚此行。
  三条河,即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从大别山执着地奔流而来,穿过杭埠镇合流,产生了更澎湃的时代交响乐。
  杭埠镇乡村振兴办李立树主任带着我们来到杭埠河和丰乐河交汇处的桃花岛。走在岛上林荫小道,明显感受到凉阴几度,心舒气爽。眼前静水深流,李主任款款道来,你们三四月来的话,这岛上栽植的9999棵桃树繁花盛开,红艳飘香。
  桃花岛呈三角形,占地300亩,其中水面70亩,水潭四周堤上建有桃园、葡萄园。现在的桃花岛也是1991年洪水决口处,沿岸人民万众一心建造的军民坝默默诉说着岁月留痕。
  杭埠河畔的杭埠镇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拥有5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18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26个人居环境示范村庄,成功入选安徽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试验),现在是名副其实的产业新城、蓬勃发展的工业重镇,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9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国家“小巨人”企业3家、本土上市企业1家。
  作为乡村振兴办主任,李立树对该镇乡村产业发展更是如数家珍:后河村红峰家庭农场特色牛肝菌种植基地、六圩村巢湖黑鸭养殖基地。梅林村200亩“山东雪梨”种植园等一大批乡村产业发展加速前进,推出“钱大山牌土鸡蛋、杭臻香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同时,创新发展立体生态循环农业,打造五星村500亩稻虾、稻渔、稻鳖种养示范基地,汪圩村600亩“藕鱼虾共生”循环种植示范基地。聚力打造现代化冷链物流项目,投资3.2亿元助推安徽乙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冷库项目建设,计划建成2.1万吨容量的冷库,投产后年产值将达15亿元,并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冷链基地之一。
  杭埠河与丰乐河、小南河汇合后,入巢湖,进长江。虽然高铁飞架,高速飞驰,但是水上航运依然机轮“扬帆”。
  古老而年轻的河流,承担着江淮大地走向复兴的重任,承载着千百万人民新时代急步新征程的梦想。生命之水,丰收之水,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