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父亲的遗愿
皖西日报
作者:言轻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26日 来源:皖西日报
言轻
1983年前后,我父亲许正英在主编《六安县文化志》期间,从南京高一涵的孩子处得到了高一涵的两幅书法手迹。父亲生前曾打算捐赠这两幅手迹,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受赠单位而一直未能付诸于行。 打开20世纪初被人们争相传阅的《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著名报刊,署名一涵、涵、涵庐的文章比比皆是,字里行间闪耀着新文化新思想的光芒。这些文章的作者就是曾与陈独秀、李大钊并肩战斗的《新青年》编辑部的“台柱子”高一涵。 八十年代初,为编地方文化志,父亲曾数次去江苏,采访在南京工作生活的六安文化界名人及其后人。重点拜访了三个人,分别为时任江苏省民革副主委、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夏琫瑛女士。夏是六安“一品斋”创办人夏均安的二女儿;另一位是王孝楚的儿子,王孝楚是民国六安四大才子之一,可惜去世较早。他生前写过的很多六安史料文章,很有价值,曾发表在政协文史资料中;再一位便是高一涵的儿子高宗沪。 在南京,夏琫瑛女士在她的办公室接待了父亲。父亲又通过夏琫瑛找到了高一涵、王孝楚儿子的联系地址。 父亲首先联系在南京做编剧类工作的王孝楚之子,因种种原因,一无所获。 有一年,在南京灵谷寺举办的画展上,父亲看到张大千一幅大写意泼墨荷花图,足有半壁墙那么大,异常醒目。这幅画下面标注:高一涵捐献。1942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高一涵、张大千等8人组成国立敦煌艺术筹备委员会,高一涵任主任委员,画的来历或与此事有关。 父亲曾告诉过我,高一涵儿子高宗沪当时住在南京鼓楼附近的一个巷子内,他瘦高个子,年龄与我父亲相仿。高宗沪是复旦大学学生,参加过抗美援朝,后在西安工作,夫人在南京。高宗沪曾想通过他的父亲关系调回南京,结束夫妻两地分居生活。但老爷子没有帮忙。高宗沪只好辞去公职回到了南京。高宗沪从家里找到了父亲仅存的两幅书法手迹,送给我的父亲。一幅是毛主席词《卜算子·咏梅》,另一幅为毛主席诗词集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两幅字均有落款,却没有印章,在我父亲要求下,高宗沪从家里翻出高一涵的印章,在两幅作品中加盖了印章。 我父亲几次去高宗沪家,期间还拿到了高一涵民国时期出版的石印诗集《金城集》和著作手稿《中国言官制度》。当我父亲拿着《中国言官制度》手稿准备走时,恰巧高宗沪的夫人回来看到了,我父亲就承诺说,手稿复印后,一定原样奉还。 那时复印机还没有普及,父亲带着手稿从南京赶到安徽省档案馆,正复印间,馆长走过来,随手翻看手稿,一怔,问:“这手稿从哪来的?”我父亲便如实作了汇报。馆长随即吩咐工作人员多复印一份,作为馆藏,而且免收了父亲应交的复印费。父亲再次去南京时,将手稿原件归还给了高宗沪。 高一涵这两幅书法手迹的照片后来都收录在《六安县文化志》和《六安地区文化志》上。 拜读《金城集》后,父亲还写了“将诗作史纪干戈——简介高一涵和他的《金城集》”发表于文史资料集,这是六安最早介绍高一涵的文章。 我的好朋友高跃,与高一涵是宗亲。我从他那知道高一涵思想文化研究会已成立。当我将这个信息告诉侄女许秀秀时,她非常高兴,认为完成父亲愿望的时候到了。秀秀是这两幅手迹的持有人,2025年6月20日,“高一涵书法手迹捐赠仪式”在市档案馆举办,许秀秀将高一涵书法手迹捐给高一涵思想文化研究会。手迹原件,永久保存于六安市档案馆。 至此,父亲的遗愿终于落到了实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