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副 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夏杰书法探幽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26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王贤友

  以我有限的认知,认为在书法界的星空,夏杰是一颗独特的星星。
  他虽年轻,但以艺术才情名动遐迩,却沉浸于古今书道,其隶书如一首律动的诗行,侧耳,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觉,掩目,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悟;而楷书尽现其才华,如雨打芭蕉,风起竹叶,无不触动心扉,直指人情感的神秘处。
  故,他的书法作品,绝非寻常墨迹的搬运,那是他心灵在红尘之外留下的跋山涉水的印记——每一笔都似在诉说生命深意,每一划都通向那超然物外的澄澈境界,这或许就是他书法作品的人文性。
  我尝试用心赏阅他的作品,头一分钟或许汗流浃背,后一分钟却“透心凉”,导致这种状态,绝对是其作品的内核:性情!
  凡艺术的本质在于抒写心志,而心志的本质在于感发。以自我感怀为本体,以感染他人为功用。若论及书法的感发之力,可追溯至两个维度:一是社会之维,二是心性之维。社会是得失兴衰的显迹,是感发产生的土壤;心性是心灵情志的根本,是感发得以纯正的根源。擅长社会叙述者未必通晓心性,精研心性者未必博通社会,唯有二者兼备者,堪称“自我”。所以书画名家凡涉及现实境遇的书写泼墨,皆属社会范畴——山川草木、风土气候的呼应,若能隐喻时事而不拘泥表象,方为善写善画者。凡触及内心境界的思考,皆属心性范畴——生死变迁、哀乐悲欢的形态,若能融通有无而不堕虚诞,方为善“言”心性者。
  以我与夏杰的谈心对话,以我揣摩他的书法作品,以我搜集他的直言片语:“雨夜最适合写字”“写到没墨方尽兴”“以字养心”……可以直率地说:他是善“言”心性者。
  夏杰的书法是他人生境界的无声外化。早些年他的书法,曾透着魏晋之风与六朝碑版的刚健,如笔墨若春潮滚动,笔锋若暴雨疾走。然而在遁入“三十而立”的门槛后,他的笔迹却悄然发生了蜕变。笔画中那些张扬的锋芒悄然收敛了,代之以一种圆融内敛的朴素气质。结构疏朗,墨色恬淡,宛如褪尽火气的月光,这并非技巧的标新立异,而是精神蜕变在纸上的自然流露。
  马一浮六训弟子曰:“如果不在一真法界下功夫,不管哪派学问都是空谈。”他还苦口婆心言道:求学的人只要做到“敬义立而德不孤”,就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所以说“不习,无不利”,这才是真实的受用。人们自己不肯遵循这个道理,白白承受一切身心大苦,我真是无可奈何。
  我们在夏杰的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已“遵循这个道理”了,也就少走“弯道”和“幽径”,循着书法的大道款款而行。
  他于高等院校的书法授课,或是公益书法讲课,或是为青少年示范书法,都潜移默化了这一法则,所以,他不仅送你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还授你一套捕鱼之法,凡有幸成为他的登堂入室弟子或是旁听生,都是“不虚”了。
  汪曾祺是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文字风格朴实明净,气象万千,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市井气息和生活情趣,在读者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我所要说的,夏杰在书法作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际,要恪守以见性忘己之法“破壁”,或许,会在书法界和普罗大众的世界,都可以“拥有广泛的影响力”,我们有信心期待,也有心情等待……
  这,也是对未来一代书法创作者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