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时事·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哪种运动能降低肠道高敏感?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04日    来源:皖西日报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常因腹痛、腹泻、便秘或交替出现的症状困扰生活。多项研究表明,通过科学选择运动方式,可有效降低肠道高敏感性,改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甚至提升生活质量。本文将结合临床研究与运动科学,解析瑜伽、慢跑、八段锦等运动如何针对不同机制缓解IBS症状。
  运动为何能缓解肠易激?
  运动通过增强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力,促进内容物正常通过,减少因蠕动异常引发的腹痛和便秘。例如,瑜伽中的“花环式”通过压缩腹部,刺激结肠蠕动,帮助缓解便秘;而八段锦的“调理脾胃需单举”动作,通过上肢拉伸与核心肌群配合,间接促进胃肠排空。
  IBS患者的肠道高敏感性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有关。太极、瑜伽等低强度运动通过深呼吸与缓慢动作,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肠道对刺激的过度反应。研究显示,太极练习者血清中儿茶酚胺(交感神经递质)水平显著降低,而迷走神经活性增强,这与肠道症状改善密切相关。
  焦虑、抑郁等情绪可加重IBS症状,但运动可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压力。例如,慢跑过程中大脑释放的血清素和多巴胺,可降低患者对腹痛的感知阈值。
  三大运动类型对比
  一、瑜伽可精准调控肠道环境:瑜伽通过针对性体式改善肠道功能,除风式以双膝抱胸挤压腹部促进排气,坐姿半脊柱扭转刺激迷走神经增强肠动力,仰卧扭转放松平滑肌缓解痉挛。印度研究证实,60名IBS患者经8周瑜伽干预后,腹痛频率下降42%,肠道通过时间缩短30%,体现其对肠易激症状的显著缓解作用。
  二、慢跑能温和刺激肠道蠕动:慢跑适合轻症IBS患者,需遵循“对话强度”原则控制心率,并避开餐后1小时内运动。研究显示,IBS-C患者每周3次、每次30分钟慢跑可使排便频率增加1.2次/周,粪便硬度评分降低,表明规律低强度运动能有效改善便秘症状而不诱发腹泻。
  三、八段锦是传统导引术的现代应用:八段锦通过舒缓动作调节脾胃功能,调理脾胃需单举通过肢体对拉促进气机升降,摇头摆尾去心火以脊柱旋转改善肠道血供。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证实,IBS患者练习12周后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提升,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比例增加,揭示传统导引术对肠道微环境的深层调节机制。
  运动禁忌与个性化方案
  一、警惕运动性腹泻:高强度运动(如长跑、HIIT)可能引发运动性腹泻,其机制在于剧烈运动时血液优先分配至骨骼肌,导致肠道短暂缺血,同时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消化功能并加快肠道蠕动,双重作用下易诱发腹泻。IBS患者需特别注意避免此类运动,若出现排便紧迫感应立即停止。此外,长时间骑行等持续震动性运动也可能刺激肠黏膜,建议通过心率监测控制运动强度(不超过最大心率的60%)。
  二、环境与保暖:低温环境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隐形诱因,寒冷刺激可通过激活肠道TRPV1受体引发平滑肌痉挛。冬季户外运动时应遵循“三层穿衣法”:内层排汗、中层保暖、外层防风,尤其需用护腰或保暖背心覆盖腹部。运动后毛孔张开时避免直接吹冷风,可准备干毛巾及时擦汗并更换衣物,防止体温骤降加重肠道敏感。
  三、个体化调整:针对不同亚型IBS需制定个性化方案,腹泻型患者建议以瑜伽阴瑜伽(强调静态拉伸)和八段锦为主,配合腹式呼吸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可酌情增加冥想时间;便秘型患者可采用慢跑与瑜伽“弓式”组合,后者通过核心肌群收缩刺激结肠蠕动,建议保持该体式5-10个深呼吸周期;混合型患者宜采取“3+2”模式(3天八段锦+2天瑜伽),同时记录排便日记调整运动频率。所有患者运动前后均需补充温水(37℃左右),避免冷饮刺激肠道。
  运动之外的协同策略
  一、饮食管理:避免高FODMAP食物(如洋葱、苹果),增加可溶性纤维(如燕麦、香蕉)摄入。
  二、药物辅助:匹维溴铵等解痉药可缓解运动诱发的肠痉挛,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心理干预:结合正念减压疗法(MBSR),降低对肠道症状的灾难化认知。
  运动并非IBS的万能药,但通过科学选择与长期坚持,可显著降低肠道高敏感性。瑜伽的精准调控、慢跑的温和刺激、八段锦的身心同调,三者各有优势。建议IBS患者从每周3次、每次20分钟的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肠道运动处方”。记住,缓解IBS的关键在于:规律性、适度性、个性化。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脾胃病科 张雪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