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九州纵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替代疗法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30日    来源:皖西日报

  当发现青少年用刀片划手臂或用指甲掐伤自己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惊慌和责备,但自伤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无声的求救”。研究显示,超过60%的自伤青少年通过这种方式试图缓解内心的痛苦,而非真正想要结束生命。这些孩子常选择上臂内侧、大腿根部等隐蔽部位,使用美工刀、圆规等触手可及的物品。护理的关键不是立即没收所有“危险物品”,而是读懂行为背后的信号,我们需要把护理目标从“阻止伤口出现”转变为“帮助找到新的情绪出口”。
安全契约建立的五个关键要素
  一、风险评估分级:制作一份简单的自伤行为记录表,包含发生时间、使用工具、伤口深度等维度。将风险划分为绿(浅表伤/每月1次)、黄(需消毒处理/每周1次)、红(深伤口/每日发生)三个等级。同时排查生活环境,将刀具、玻璃制品等列入“一级管控物品",指甲钳、发卡等列入"二级观察物品”。
  二、契约制定原则:与孩子共同拟定“安全承诺书”,避免单方面要求。例如约定:“当我想伤害自己时,会先完成三次深呼吸,然后给辅导老师发信息。”初期目标要微小可行,如将自伤间隔从每天延长到每三天,逐步建立掌控感。
  三、应急联络机制:设置三位紧急联系人(父母、心理老师、信任的朋友),制作成卡片放在笔袋里。训练特定求助话术:“我现在需要有人陪我去散步。”“能帮我拿一下应急盒吗?”关键是要让孩子知道,求助不会招致批评或过度反应。
  四、可视化承诺工具:用彩色便签制作“安全里程碑”,每坚持三天就贴一颗星星。准备温度计图案的记录本,0-10分标注每日情绪强度,在达到8分时启动预先商定的干预措施。这些可视化工具能让孩子直观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
  五、定期复核调整:每周固定时间检查契约执行情况。如果孩子连续两周达成目标,可以协商增加15分钟的游戏时间作为奖励;若出现反复,则一起分析压力源,调整替代方案。重点在于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而非惩罚失败。
替代性应对方案
  当自伤冲动来袭时,可启动多维度应对策略。
  1.生理调节方面准备专用冰袋,握持至掌心产生轻微刺痛感(不超过3分钟),配合可调振幅的震动按摩仪,从低频渐增强度并同步深呼吸节奏,通过转移身体感知阻断冲动;
  2.感官干预则配置个性化应急盒,内含薰衣草精油棉片平复焦虑、弹力握力器释放肌肉紧张、薄荷糖刺激味觉清醒,同步实施“五感安抚法”——聆听白噪音、触摸毛绒玩具、嗅闻柑橘香、含服冰块、凝视万花筒,多重感官刺激快速降低情绪强度;
  3.情绪宣泄环节提供红色水溶性颜料与专用画本,允许用力涂抹象征伤口的痕迹,或使用可擦写笔记本记录痛苦思绪后,通过擦除、焚烧等仪式化行为释放压力;
  4.行为替代训练可在手腕佩戴宽版橡皮筋,冲动时轻弹皮肤至泛红即止,同时设计10分钟高强度运动方案(开合跳30秒+深蹲15次+高抬腿30秒循环3组),利用运动产生的内啡肽自然缓解负面情绪,形成安全有效的情绪出口。
护理沟通与预防体系
  护理沟通遵循四步递进策略。
  1.实施去污名化对话,用“感谢你愿意分享痛苦”替代指责性语言,发现新伤口时以“愿意谈谈当时感受吗”开启沟通,在消毒过程中同步进行健康教育:“表皮28天完成代谢,这个伤口约两周愈合,我们共同记录结痂过程”,将护理操作转化为自我关怀实践;
  2.通过探索性提问“划手臂是为释放压力还是渴望被关注”,引导记录情绪日记,精确标注自伤前1小时内的触发事件,同时在卧室设置可视化“能量地图”,每成功应用替代策略即粘贴激励贴纸,并组建3-5人保密性同伴小组,定期分享经验;
  3.复发预防需制定“三日安全计划”——首日梳理情绪诱因清单,次日设计三个场景应对方案,第三日模拟家庭冲突等高压情境演练,对连续七天未自伤者颁发刻名徽章,建立动态安全评估表,在考试周等特殊时期启动加强监护;
  4.指导家属实施家庭环境改造,将刀具存入密码锁盒、浴室使用实行陪伴制,在应急盒增配皮肤修复膏,制定标准化危机应对流程:发现自伤行为立即执行“止血处理——情绪安抚——制订后续计划”三步法,使用“我感受到你的痛苦,现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等预设话术,设立家长专属减压区,配备解压玩具与指导手册,每周保障2小时自我照顾时间,防止焦虑传导。
  自伤不是叛逆的标志,而是心灵发出的急救信号。通过建立安全契约,我们为孩子架起一座跨越情绪深渊的桥梁;借助替代策略,我们帮他们找到打开心锁的新钥匙。  (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张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