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副 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诗说端午话屈原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29日    来源:皖西日报

  卫先庆

  当夏日的风掠过阡陌,裹挟着艾草和粽叶的清香,在空气中悄然弥漫,便知晓端午这个镌刻在华夏儿女记忆深处的节日,又一次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端午节内涵丰富,赞美端午节的诗句,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端午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让我们得以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在端午时节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感。每一首诗,都是一段历史的记忆,都是一份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依然能够品味到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找到心灵的慰藉与归属感。
  卷帙浩繁的端午诗词,其文化价值无法估量。吟咏粽子习俗的诗词,多以悼念屈原为题材,如韩愈的“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文天祥的“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孟郊的“悠哉风土人,角黍投川隅”等,均是怀念并追思;吟咏龙舟竞渡的诗词,多以激励人们拼搏奋进为题材,如明代边贡的“云旗猎猎翻霄汉,雷鼓嘈嘈殷碧流”,清代黄士瀛的“锦标一夺群披猖,旁观亦觉兴飞扬”,都写得活灵活现。尤以宋代欧阳修、唐代刘禹锡诗词更为脍炙人口。
  宋代欧阳修在《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里,描绘出一幅热闹而温馨的端午画面:“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娇艳的榴花、翠绿的杨柳、飘香的粽子、精美的画扇,还有那菖蒲美酒。这一天,人们阖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无不传递着端午佳节的浓郁氛围与生活的闲适美好。 
  而唐代刘禹锡的《竞渡曲》,更是将端午竞渡的激烈场面刻画得栩栩如生:“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从这首诗里,我们仿佛能看到江河之上,龙舟如离弦之箭飞驰竞渡,破浪前行,击起的水花晶莹闪烁;能听到鼓手铿锵有力地击鼓,桨手们整齐划一地呐喊,激昂的声音震彻云霄。
  流传千年的端午节,在民间形成了许多习俗。除了吃粽子、龙舟竞渡外,人们自然会想起提起屈原。屈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诗人,他以高洁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被谤放逐,仍眷念故土,忧国忧民,坚守节操,身殉理想,宁死不污。“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坚贞不渝。他的诗句千载传诵,其爱国情怀,对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的精神,是端午节的节魂,需要世代传承。
  端午节,因为屈原,从一个普通的时令节日,升华为一个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节日。每到端午,当我们品尝着软糯的粽子,观赏着激烈的龙舟竞渡,心中都会涌起对屈原的敬仰之情,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爱国精神的真谛。屈原与端午节,早已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锐意进取,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