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施治产后缺乳
皖西日报
作者:彭学玲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17日 来源:皖西日报
母乳是新生儿最天然的营养来源,但约15%-30%的产妇会面临产后缺乳的困扰,严重影响母婴健康。产后缺乳,中医称为“乳汁不足”或“乳汁不行”,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记载:“妇人乳汁,资于冲任,赖于气血”。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进一步指出:“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若产后气血亏虚,或肝郁气滞,则乳无以生,乳无以行。”本文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临床经验,系统阐述产后缺乳的成因、辨证施治及综合调理方案。 病因病机:气血与情志的双重影响 一、气血虚弱:乳汁生化之源匮乏 《傅青主女科》云:“产后乳汁不行,多由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气血是乳汁生成的物质基础,若产时耗血过多、产后调养不当,则乳汁生化无源。如同工厂缺乏原材料,即便乳腺结构正常(乳房柔软无胀痛),也难以生成足量乳汁。临床可见乳汁清稀、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典型表现。剖宫产史、妊娠期贫血(Hb<110g/L)、产后出血量>500ml、BMI<18.5等群体需特别注意。 二、肝郁气滞:乳汁运行之络受阻 宋代医家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提出:“乳汁不行,有因气郁者,有因血虚者……若暴怒所伤,肝气郁结,乳脉壅塞,则乳汁涩少。”产后情志不畅,肝失疏泄,乳络不通,正如《医宗金鉴》所言:“肝郁气滞,乳汁难行;调肝理气,乳自通矣。”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产后抑郁(发病率约12%-15%)、家庭关系紧张等因素,对应中医的“肝气郁结”。肝经循行乳房,情志不畅会导致乳络阻滞,形成“有原料但运输不畅”的局面。临床常见乳汁浓稠、乳房胀痛、情志抑郁,常伴胸胁胀闷、食欲不振等症状。职业女性、高知产妇、多胎家庭中的初产妇等心理压力较大者都属于高风险人群。 辨证施治:补虚通滞 调畅乳络 一、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医林改错》记载:“产后无乳,当以补为主,通为佐。补其气血,则生化有源;通其乳络,则乳汁得行。”治法:以补益气血为主,兼顾疏通乳络,促进乳汁生化。代表方如《傅青主女科》中的通乳丹,以人参、黄芪补气,当归、麦冬养血,木通通乳。食疗方:猪蹄通草汤(猪蹄2只+通草30g),补益气血,通乳利水。 针灸辅助,主穴:膻中(调气通络)、乳根(疏通乳络)、少泽(催乳特效穴);配穴:血虚者加肝俞、膈俞,益气补血。 二、肝郁气滞型:疏肝解郁,活络下乳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强调:“肝郁者,治宜逍遥散加减,疏肝解郁,乳络自通。”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活血通络,促进乳汁运行。下乳涌泉散(柴胡、青皮、漏芦等)为经典疏肝通乳方。针灸膻中、乳根、少泽等穴,可疏通乳络,促进泌乳。食疗方:茴香水煮鱼头(鱼头+茴香50g),理气活血,促进乳汁分泌。 针灸辅助,主穴:膻中、乳根、期门(疏肝要穴)、太冲(调畅气机);配穴:气滞明显者加内关、合谷,疏理肝气。 三、外治法:疏通乳络,辅助泌乳 1.热敷按摩:局部用陈皮煎水外敷乳房,配合顺时针方向按摩乳根穴、膻中穴; 2.耳穴压豆:取内分泌、乳腺、肝、脾等耳穴,按压刺激促进泌乳。 西医视角:多因素干预与辅助治疗 西医认为产后缺乳多与内分泌紊乱、乳腺发育不全、营养缺乏及心理应激相关,治疗侧重对症支持: 1.激素调节:短期使用催乳素(需评估垂体功能); 2.物理疗法:吸奶器辅助排空乳汁,促进泌乳反射; 3.营养支持:补充高蛋白饮食、维生素B族及矿物质; 4.心理干预:产后抑郁筛查,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 产后缺乳是涉及气血、情志、脏腑功能的复杂病症,中医治疗以“补虚通滞”为核心,强调辨证施治与综合调理。临床中需结合患者体质、情志状态及哺乳习惯,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现代医学的营养支持与心理干预可作为有效补充。产妇应保持积极心态,及时就医,避免因缺乳焦虑加重病情。通过中西医协同调理,多数患者可恢复乳汁分泌,保障母乳喂养成功。 (霍邱县中医院妇产科 彭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