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视酒瘾对大脑的损伤
皖西日报
作者:孟晨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13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喝点酒”是一种社交方式,甚至是释放压力、排解情绪的手段。而当喝酒变成习惯,演变为“酒瘾”时,许多人认为“不过是饮酒量稍多”,仅仅会对肝脏造成损伤。然而,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长期过量饮酒对大脑造成的损伤往往是深远且不可逆的,不仅影响认知、情绪,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退化,甚至出现类似痴呆的表现。 酒精是一种神经抑制剂,可迅速穿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当人开始喝酒,短时间内就会感到放松、情绪高涨,这实际上是因为酒精抑制了大脑皮层活动,尤其是控制理性、自我约束的区域。表面上看似“兴奋”,实际上大脑在变得迟钝。如果只是偶尔适量饮酒,大脑可以逐渐恢复;但长期、大量饮酒则会造成神经细胞结构性损伤,包括神经元凋亡、传导障碍、脑组织萎缩等。影像学研究显示,重度饮酒者的额叶和海马体区域体积明显缩小,而这些区域正是负责决策、情绪和记忆的核心区域。由此导致的后果往往是性格改变、判断力下降、记忆力减退。 酒精相关的脑部疾病类型不止一种,且许多在早期并不易被发现。最常见的是酒精性脑萎缩,表现为大脑体积整体缩小,患者会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情绪易激动等症状,这些症状常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年纪大了”或“脾气变坏了”,而真正的原因是神经元在酒精侵蚀下逐步退化。更严重的还有Wernicke脑病和Korsakoff综合征,这是一组由于长期饮酒导致的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神经系统疾病。Wernicke脑病的表现包括眼球震颤、站立不稳和意识模糊,是一种急性脑功能障碍,若未及时补充维生素B1,可能演变为Korsakoff综合征,导致严重的记忆障碍和虚构记忆。患者常常忘记近期发生的事,却能清晰记得几十年前的事情,甚至会用编造的故事填补记忆空白。一旦发展到此阶段,大多数神经损伤已不可逆。还有一种情况是酒精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不同,它的主要病因是长期酒精毒性作用所致的神经细胞功能退化。患者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下降,甚至连基本生活事务都难以独立完成,该病症最早在五十岁左右即可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许多人认为戒酒后大脑功能就能完全恢复,实则并非如此。人的神经系统虽然具备一定的可塑性,但一旦神经细胞大量凋亡,特别是海马体、额叶等关键区域发生萎缩,就很难再恢复原有功能。研究发现,某些轻度脑萎缩在彻底戒酒6个月至1年后,部分脑体积确实有所改善,但认知能力、记忆功能的恢复常常非常有限。换句话说,戒酒是必须的,但不能指望它能“治愈”一切,早期预防远比亡羊补牢更重要。 “酒瘾”不仅仅是行为上的习惯,更是一种医学意义上的成瘾性脑疾病。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心理依赖,例如借助酒精缓解焦虑情绪、辅助睡眠;二是生理依赖,也就是一旦停止饮酒会出现戒断反应,如出汗、手抖、焦虑,甚至严重时出现癫痫样抽搐。这些戒断反应并非“装病”,而是因为大脑对酒精产生了依赖性,奖赏系统的多巴胺通路和自控系统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长期饮酒者的前额叶皮层功能下降,使其冲动控制能力减弱,而负责奖赏感的伏隔核区域反而变得更敏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明知道不能喝,还是忍不住喝下去。这不是单靠“意志力”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医学干预。 保护大脑、远离酒精相关伤害,需要多方面配合。首先,控制饮酒频率和量是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约等于一瓶啤酒或一小杯葡萄酒)。其次,要警惕早期信号,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变差、情绪反常等,一旦出现应尽早就医。对于已经形成酒精依赖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戒酒,避免突然停酒引发严重戒断反应。此外,营养干预也很重要,尤其是维生素B1的补充,对于预防酒精性脑病至关重要。最后,家庭支持和心理疏导也非常关键。家属的理解、陪伴和参与,可显著提高戒酒成功率,有条件的还可加入戒酒互助小组,建立持续的心理支持系统。 “酒瘾”不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坏习惯,而可能是改变一个人思维、行为、甚至性格的脑部疾病。大脑不像肝脏那样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一旦损伤往往难以完全修复。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经历“喝酒越来越多、越来越离不开”的状况,别再掉以轻心。真正的清醒,不是醒酒后的头痛,而是酒前的自觉。选择远离酒精,才是对大脑最负责任的保护。 (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六病区 孟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