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术后抑郁及干预策略
皖西日报
作者:程玉巧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手术很成功,可妈妈每天盯着窗帘发呆,连喝水都要人哄。”李女士发现乳腺癌术后的母亲像换了个人。这种情况并非个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23年研究显示,43%的肿瘤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抑郁症状,其中超六成未被及时识别。这个隐藏在康复之路上的情绪陷阱,可能让伤口愈合速度降低28%(《柳叶刀》数据)。让我们揭开它的伪装,找到破局之道。 隐秘的预警信号:家人要留心的7个细节 不同于普通悲伤,术后抑郁常披着这些“外衣”: 【睡眠异常】凌晨3点反复醒来,或整天昏睡超10小时。 【疼痛放大】总说伤口剧痛,但检查显示愈合良好。 【拒绝锻炼】连抬手梳头都说“没力气”。 【食欲突变】要么暴饮暴食,要么闻饭就恶心。 【记忆减退】刚说过的话转眼就忘。 【病态关注】每天多次测量手术部位。 【情感隔离】不让家人触碰身体,包括轻拍肩膀。 真实案例:肺癌术后的张叔总抱怨伤口渗血,护士检查却一切正常。直到女儿发现他偷偷记录“临终清单”,才意识到这是抑郁信号。 三大干预法宝:重启康复动力 一、躯体唤醒训练:旨在打破“病患身份”的固有认知,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唤醒身体机能,使患者在心理上摆脱疾病的枷锁。 5分钟晨间仪式:通过一系列简单步骤,助力患者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天。 ①起床后,首先进行伸展双臂的动作,尽可能让双臂接触阳光,即便是在病床上,也要努力感受阳光的温暖。 ②大声宣读:“这是新的一天,我的白细胞在奋战”,以此激励自己,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③使用温热的毛巾轻柔擦拭手术周边的皮肤,此举不仅可清洁皮肤,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助力身体恢复。 渐进运动法:作为一种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它强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逐步提升运动强度和复杂性,以助于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 ①术后第一周,患者需每日三次进行握拳松手练习,每次20次。此动作有助于恢复手部握力和灵活性。 ②至第二周,患者可开始进行脚趾抓毛巾的练习。该动作有助于锻炼脚部肌肉,提升脚部灵活性和力量。 ③进入第三周,患者可尝试在散步时数沿途的蓝色物体。此活动能够激活大脑前额叶,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 护士小贴士:在康复过程中,我们不应频繁告知患者“多休息少动”,而应鼓励他们“我们逐步重建力量”。积极的语言能够更有效地激励患者,助力他们更快地恢复健康。 二、家庭沟通重塑:把焦虑转化为行动,通过一系列的计划和活动,让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积极和有建设性。 健康哨兵计划:一个旨在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到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指定一位家人负责记录日常的康复进展:每日完成的小目标(如自主翻身3次)及发现的积极变化(如脸色转红润),均详细记录以观察康复进展。 情绪温度计:一个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绪的活动。 每天晚饭后,家庭成员可以使用手机拍摄一张笑容自拍,通过这种方式来记录每天的情绪变化,月底时将这些照片制作成一份特别的“康复笑脸日历”。 关爱话术改造:一个旨在改善家庭成员之间沟通方式的建议。 尝试将传统的关心话语“多吃点才恢复快”替换为更加体贴和选择性的问句“今天想尝试南瓜粥还是鸡蛋羹”。 护士小贴士:当家属说“你必须坚强”时,这可能会无意中增加患者的负担,因此建议改为“难受时我会陪着你”,这样的表达方式更能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三、自然疗愈方案:通过调动我们内在的自我修复能力,实现身心的自然恢复与平衡。 1.园艺处方: 在窗台上种植一些能够散发出镇静香气的植物,例如薄荷或者罗勒,这样不仅可以美化患者的居住环境,还能让患者在照料这些植物的过程中感受到放松和宁静。每天,患者需要细心地观察并记录下这些植物的生长进度,比如它们的叶子数量、高度或者其它任何认为重要的生长指标。 2.光影疗法: 每天上午10点之前,花上30分钟的时间进行一次“日光浴”,这不仅有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还能让患者的精神状态得到提升。在进行日光浴的同时,患者可以用影子的长度来测量自己的康复进度。例如,患者可以记录下每天影子的长度,并与前一天的长度进行比较,观察是否有变化。如果发现“今天影子比昨天短了2厘米”,这可能意味着患者的康复进程正在向前迈进。 3.关键干预时间窗: 术后72小时:重点预防抑郁“急性期”(麻醉代谢影响情绪); 出院前1周:建立家庭支持方案(医院可提供《居家心理护理手册》); 术后第3个月:筛查“迟发性抑郁”(康复瓶颈期高发)。 4.特别提醒:这些情况需要专业帮助。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请立即联系精神心理科:持续两周以上情绪低落;反复出现“拖累家人”的愧疚感;对止痛药产生心理依赖;出现自伤念头或行为。 抗癌之路从不是单打独斗。还记得病房里有一位带着盆栽来复诊的胃癌患者,术后他每天给植物唱歌,当茉莉开出第一朵白花时,他的抑郁评分也从18分降到了6分。情绪的低谷终会过去,就像再顽固的肿瘤也敌不过持之以恒的治疗。愿每位患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情绪止痛药”,让心灵与身体同步康复。 (六安市人民医院 程玉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