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春漫江淮·乡村走笔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对根的眷恋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4日    来源:皖西日报


  方观男 摄
  大别山兰花山庄一隅   梅香 摄
  王洪彦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我踏上这片熟悉而又亲切的土地,回到我生命起点的山乡——金寨全军。
  车过桃岭大桥,一条向右伸展的彩虹路,宛如飘逸的丝带,牵着我们驶入山水画中。全军乡素有金寨县城梅山的后花园之称,此时,爱琴湾温柔地环抱着梅山湖,湖面鹭鸟翩飞,湖水绿波潋滟,仿佛在诉说着这方土地的过往与今朝。
  记忆的丝线悠悠打开——
(一)
  当年正值风华正茂的父亲,怀揣着宏图,用他那接二连三饱含热忱的申请书,终于打动了领导,获得应允。1963年春寒料峭之时,父亲带着母亲,从六安皖西文联,踏上了这片红土地,在当时被称为“穷山恶水”的全军公社安了家。从此,全军便深深融入我的生命里,成为我履历表上一生相守的印记。
  当我走进“红28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纪念园”,往昔的画面又映入眼帘:记得年少时我曾追问过父亲,为何要从六安大城市来到山里头呢?父亲的回答坚定而深情:这是他一生永不后悔的选择!当年在《皖西日报》当记者的父亲,曾多次骑着自行车到金寨采访,而英雄公社全军,这片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于是根正苗红、热血澎湃的父亲,响应着伟人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
  当我以花甲之岁走进父亲口中常提及的“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时,内心与父亲一生执着的初心产生了共鸣。纪念园里,一幅幅布展的图片,无声述说着红二十八军在全军乡留下的深深足迹。那218级台阶,分明是红28团铿锵的脚步,踏在史册厚重的页码上,踏出历史的回声。熊家河保卫战、破碉堡等战斗,以及金寨十万儿女前仆后继的身影,深刻诠释了什么叫“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此时一首赞歌在我心中悄然响起: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父亲60年代曾写出的一部反映大别山革命斗争的16万字长篇小说《一声春雷动》,是否囊括了这里的大刀、长矛以及红星闪闪、杜鹃花开呢?
  从纪念园返回,跨过汩汩东流、送走岁月的熊家河,仿佛打开一本红绿相映的书籍,左页是昨天的沧桑,右页是今天的发展。
(二)
  步入两山峡谷间,不远处,大别山兰花庄园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红土地上。这座占地600亩的农业生产综合体,承载着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情义。
  2016年,在外创业有成的张功国,怀着对家乡的拳拳赤子之心,毅然归乡,回到熊家河村,将多年在外打拼的6000多万资金,全部投入家乡的土地上,他创办西楼生态旅游有限公司,竞得全省第一宗集体土地入市,开启了大棚生态果蔬种植、十万盆兰花育苗、千头黑毛猪养殖和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的投资开发,带动一方百姓致富、村集体经济增收。
  他投资1.1亿元兴建的古色古香的民宿,满是江南园林的婉约,颇有“回廊不欲直,曲折足延步;一转一致幽,迎人递佳趣”的吴侬软语的意境。张总告诉我,回乡投资文旅产业,就是想在这片青山绿水红土地上,将绿色生态与红色教育融合,为研学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历练的成长时空,更是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这份对家乡的爱,如同一颗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兰花庄园的落成开业,仅是全军山乡蜕变的一个精彩片段。在全军乡的广袤天地间,从高山之巅到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红土地上的人们一如当年的父亲一般,怀揣着对这片土地炽热的爱,心系故乡,用智慧与勤劳的双手,诠释着对根的眷恋与责任。
(三)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全军的山川,遍布葛藤,当年,葛藤曾是无粮断炊的红军口粮,养育着革命的摇篮。如今,这《诗经》里的草木,已被广泛种植,成为当地群众取之不竭的财富之源。这些泛着白月光的葛粉,生态美味保健,广受市场青睐,成为“我把金寨带回家”的最佳旅游伴手礼。而山葛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孔文,也是一位外在创业成功,却始终铭记家乡滋养、给力家乡发展的游子。他的努力,让山里山外有了对葛藤情的牵挂、爱的表达。
  我们又驱车迂回盘山而行,赶往全军村创福豆腐公司参访。大红的“良心做事,善心做人”的标牌映入眼帘。生产车间干柴烈火正旺,百年非遗技艺正将一锅煮沸的豆浆,清香扑鼻。全军村的创福豆腐,用的是中华老品种——肾形黄豆,这种有着2700多年栽种历史的肾形黄豆,像粒粒金豆,产量不高却营养价值很高。创业有成的施余国,从繁华世界转身回乡后,一门心思地带着父老乡亲创富创福,他那跑惯城市的迈巴赫坐骑,成了他送货上门的工具车,硬是把豆腐盘成了“肉价”。
  从厂区出来,放眼青青春山,但见一根根春笋破土而立,一垄垄茶园香飘烟雨,采茶人正把那最珍贵的明前茶,一篓篓送往大团山茶厂,加工成闻名遐迩的金龙玉珠,成为极品“贡茶”。附近竹制品加工厂,一群乡土匠人正在以竹为媒,以爱为梭,编织最美的生活。乡人大主席刘当宴动情地说,这个村有2000多人口,现在有一多半在家务工,多亏这几家企业,留住了人留住了心,留住了全军村发展的力量,点亮了和美乡村的幸福底色。
(四)
  创福豆腐公司大门前,两棵河岸上的古树引起我的注意,如同两座巨型雕塑,那粗壮的树干,高大、挺拔,遒劲的枝条如万千手指触摸着天空,让人顿生“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的感慨。此时,树上的鸟儿朝我喳喳欢唱,那冒芽的新绿,向我遥招手,忽然就有一种被亲情拥抱的穿越感袭遍全身。
  这一片曾经是全军老乡政府所在地,前面就是全军村农民文化乐园。记得上小学时,父亲曾带着我渡水、翻山、穿林,寻根全军,少年时的记忆一直刻在脑子里。
  古树旁逶迤而过的小河,一定牵过父母亲的手,也沐浴过我的幼年,这里可是我用第一声啼哭宣告来世的地方啊!可我的父母都已离我而去了。那一刻,我抚摸着满脸皱纹的古树,心有千千语,泪水不觉已打湿衣衫……
  “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逢,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拥”。60多年前,父亲走在这片山寒水瘦、豫皖接壤之地,他看到的是战争创伤带来的疼痛未愈,看到昼夜守望的山民与贫困不懈的抗争……
  父亲或许未曾想到,在岁月的流转中,在一代又一代全军人的努力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传承着先辈们的红色基因,用勤劳的双手,将爱挥洒在每一寸土地上,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山乡巨变画作。
  如今,蝶变的全军,今非昔比。红岭公路连着家家户户,成为与时俱进的致富路;网络覆盖山山岭岭,电商平台为山珍插上了翅膀;随着金寨全域旅游的推进,农家小院、乡间民宿不断涌现,往昔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已发展为多元化的特色产业;国家4A景区龙津溪地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全军乡人民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他们用汗水与智慧,为这片土地锦上添花,书写属于自己的诗篇。
  走在全军的明媚春光中,走进山欢水笑的好光景里,我仿佛听到龙吟凤鸣的声音,把爱留这里,用爱描绘你,我生命起航的美丽全军。
  梅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