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九州纵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中医视角下的生命节律调护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3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月经,这个伴随女性半生的生理现象,既是生育能力的象征,更是反映整体健康的重要晴雨表。在中医理论中,月经被称作“月事”“癸水”,其规律性与人体气血盛衰、脏腑协调密切相关。现代医学统计显示,我国育龄期女性月经先后无定期发生率高达30%-40%,这个数字背后折射出当代女性面临的身心健康挑战。作为中医妇产科医师,我们更关注这种周期紊乱背后传递的生命信号。
  一、解码月经周期:气血运行的晴雨表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这段话精辟阐述了月经产生的生理基础。现代中医将月经周期分为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行经期四个阶段,对应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这种周而复始的节律,需要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精密调控。
  月经先后无定期(西医称“月经周期紊乱”)是妇科常见病症,指月经周期时而提前7天以上,时而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不规律者。中医认为其核心病机为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此病症不仅是生殖系统功能紊乱的体现,更是全身气血阴阳失衡的外在征象,需从整体观进行辨证施治。
  二、失衡的根源:现代生活对气血节律的冲击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正在悄然改变女性的生理节奏。临床观察发现,连续熬夜工作三个月的女性,出现月经紊乱的风险增加2.3倍。智能手机的蓝光照射会抑制褪黑素分泌,扰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外卖食品中的环境雌激素,正在悄悄改变内分泌系统的微平衡。
  情绪因素对月经的影响尤为显著。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长期焦虑抑郁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冲任气血。一位32岁的银行高管患者,在连续经历项目压力后出现闭经,舌象显示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正是典型的肝郁化火证候。
  饮食失宜带来的影响常被忽视。过度节食导致的营养不良,会直接耗伤肾精;嗜食冷饮造成的宫寒,犹如在子宫内放置冰块;而膏粱厚味滋生的痰湿,又会阻滞冲任气血的运行。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破坏着月经的生理节律。
  三、辨证论治,重建生命节律的艺术
  1.肾虚为本。《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诸肾”,肾藏精主生殖,肾气不足则封藏失职。症状: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治法: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经典方:固阴煎(《景岳全书》):熟地20g、山药15g、山茱萸12g、菟丝子15g、五味子6g、远志9g、炙甘草6g。药理:熟地、山茱萸填补肾精,菟丝子温补肾阳,体现“阴中求阳”思想。
  2.肝郁为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症状: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精神郁闷,时欲太息,嗳气食少,舌质正常,苔薄,脉弦。治法:疏肝解郁,活血调经。
  经典方:逍遥散(《和剂局方》):柴胡12g、当归12g、白芍15g、白术12g、茯苓12g、薄荷6g、煨姜3片。药理:柴胡疏肝,归芍养血,术苓健脾,体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中医思想。
  3.脾虚为基。《女科经纶》指出:“妇人经水,全赖水谷之精气”。症状:经行或先或后,量多,色淡质稀,神倦乏力,脘腹胀满,纳呆食少,舌淡,苔薄,脉缓。治法: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经典方:归脾汤(《济生方》):黄芪30g、白术15g、党参15g、当归12g、茯苓12g、龙眼肉9g、木香6g、远志9g、酸枣仁12g。药理:参芪术草健脾益气,佐木香理气防滞。
  4.兼夹病机。临床常见痰湿阻滞(形体肥胖者)、血瘀胞宫(伴痛经血块)、心肾不交(失眠多梦者)等复合病机。
  四、药食同源的调理方法简便有效
  经前乳房胀痛者可饮用玫瑰陈皮茶,经期腹痛者适合红糖姜枣茶,经后头晕者推荐枸杞山药粥。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月经周期紊乱已成为女性健康的警报器。中医调经不是简单的止血或催经,而是通过恢复气血运行的节律,重建脏腑功能的平衡。建议每位女性建立月经日记,记录周期、经量、伴随症状等,这不仅是关爱自己的方式,更是及时发现健康隐患的重要途径。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时,及时寻求专业中医师的辨证调理,让生命的节律回归自然和谐。
        (霍邱县中医院妇产科 彭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