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元借款 半个世纪战友情
皖西日报
作者:丁文新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9日 来源:皖西日报
丁文新
47年未见的战友,为了当年借下的15元钱,在双方均已过古稀之年的今天,以一场阔别已久的相见,见证了一场义举和深厚的战友之情。这两位战友,一位叫唐绍应,今年80岁,家住舒城县杭埠镇;一位叫黄国权,今年74岁,家住舒城县晓天镇。 1972年,家住晓天镇天仓村的黄国权应征入伍,在江苏某部队服役,在部队结识了时任副连长的唐绍应。在同甘共苦的军旅生涯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77年,黄国权退伍回乡,在生养自己的小山村从事农业生产,并娶妻生子。1978年,已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唐绍应一路打听着来到晓天镇,找到黄国权,说有事请求帮忙。 唐绍应的老家在原河南乡,是当时杭埠镇下辖的一个区域,距离晓天镇天仓村90多公里。当时,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交通不便,往来全部步行,更没有通讯设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是“鸿雁传书”或口头捎信。 果不其然,唐绍应的确是有事相求。其母亲突发急病病危,入土的棺木没有准备,知道老战友所在的山区木材丰富,便急急赶了过来。战友有事相求,自然不在话下。其时山区林木管理较为严格,且大都归村集体所有。黄国权便跟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商议,想办法从别人家匀出了几棵杉木,并加工成做棺材的用料。一切办妥,准备付款时,唐绍应发现随身带来的30元钱不够,还差15元钱。此时,黄国权二话没说,从本就拮据的家庭开支中拿出15元钱借给了老战友。然后,大家伙翻山越岭,你扛我抬着赶了15公里的山路,用了一个多小时,送到了晓天街道。唐绍应托一辆拉水泥的货车,带到了杭埠。刚刚打好棺材,母亲就去世了,悲痛中,唐绍应在心里牢牢记住了这位战友毫不犹豫的出手相助。 人生匆匆,岁月如梭。艰苦的时期,两位老战友为了各自的生活和家庭,不停奔波。加上交通和通讯不畅,像其他战友一样,唐绍应和黄国权再无谋面。虽然,唐绍应不时感念着老战友的恩情,却一直没法了却心愿,还上那借下的15元钱。 说来凑巧,今年,唐绍应听说自己亲哥的孙女在晓天镇政府上班,便突然想起了久未谋面的老战友。在春暖花开的4月15日,唐绍应夫妇俩由女婿开着车,在镇村干部的陪同下,来到了晓天镇天仓村。 温暖的阳光下,两位时隔近半个世纪的老战友重逢了,两个人早早伸出了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拍着彼此的肩膀,打量着,问候着,岁月好像一下子回到了从前。如今,都曾经动过手术的两位老战友,仿佛突然回到了当年,神情激动地回忆着往昔,畅聊着这几十年没有见面的点点滴滴。 交谈中,唐绍应拿出一个红包,交到老战友手中。“这既是还你当年借的钱,也是我的一点心意。”而黄国权无论如何不肯收下,“战友之间,理应互帮互助,我真的不能收。”两位虽年迈却仍然精神抖擞的老人谦让着,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家人的劝说下,黄国权收下了老战友的心意。而临别时,黄国权又是把刚刚上市的茶叶、新鲜的竹笋不停地塞给唐绍应,战友情在礼轻情义重的一来一往中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