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鼓声
皖西日报
作者:赵真勇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7日 来源:皖西日报
赵真勇
李国是那时书场里最红的说书人了。书场一般是由二三排长条大板凳围成的半圆,自然是常客及愿意付钱的坐凳子,散客站外围。我们这群爱听书的小孩都是席地而坐,坐在最内层,俗称“鲜丹层”——就是说书人唾沫星子居高临下飞溅时,我们接的最多。这层是不收钱的,但要保持肃静,调皮捣蛋的立时轰走。 说书开场,李国面东站定,黑里透红的阔面在冬日暖阳的映照下泛着微光,不多不少的浅浅麻点格外显眼。此时,他两眼空望远方,左手执简板,右手握鼓槌。在全场静寂中,简板声起,空灵如谷中击石,板停鼓声响处,再如热锅爆铁豆。一霎时,仿佛小桥流水处款款佳人来,又似乎旷野沙场里铮铮铁马万军集……停鼓驻板,说唱声起:“听书不听书,听我三百鼓……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啊……话说那晚……”接下来,一个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在高亢激越的大鼓声里,在听客心中翻腾;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在清脆悦耳的简板声里,在听众眼前飞扬。一场场金戈铁马的沙场拼杀,一幕幕卿卿我我的情意缠绵,似电影画面般在听客面前徐徐展开……一段段唱腔说词从老李口里吐出,宛如股股清凉的山泉,依山取势顺流而下,高低曲直婉转百回,时而奔腾喧嚣,时而款款低吟,让你荡气回肠。李国最拿手的是《大宋金球记》。此书中既有英雄侠客的豪言壮语,又有怨妇少女的哀声娇呤。李国无不把握精准,特别是读情书、读战表文书时,那语气情调堪称一绝。读情书时,他娇声柔语,欲语还休,透着不安与羞涩,把才子佳人的艺术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战表文书时,高亢洪亮的声音里,迸发出一股不可一世的霸气,把英雄的豪迈展现得更是气冲宵汉。再看那听众们,听到紧张时大家屏声静气,听到诙谐时轰然大笑。 一节终了,或有人问:“老李,你唱的什么腔?”“哈哈,我老李唱的是:大扁担扛肩上——不是枪!”又是一层笑声从书场上平地而起。中场休息,老李坐下,呷茶,又是两眼空望远方,似有所思,间或他又忽然面带笑容前方一指:“你看,兄弟!这么着急忙慌地走啊,茶还没上呢!”大家回头瞅着溜场的人,哄堂大笑。 李国是我西街邻居街坊。我称李叔,老婆李婶也是盲人,育有三子一女,生活异常艰辛,全家全靠他一张嘴讨生活。但生活中他豁达开朗,插科打诨玩笑不断。听父亲说,文革破四旧,大鼓也砸破了,书也不能说了。为了生活,落魄到西街桥头卖老鼠药,但就是这样他也没有失落幽默的本性,他自编一套卖鼠药的唱词:“老鼠再多你别烦,老李包你笑开颜”“你不买来俺不怪,小心老鼠去使坏”“大老鼠吃了蹦三蹦,小老鼠吃了不能动”……其诙谐有趣,琅琅上口的唱词,让人过耳不忘。唉!没有了大鼓和简板,小买卖的说词也被他唱出了说书的韵味。这也为他改革开放后重拾鼓槌再拿简板,成为叶集民间艺人中的一棵常青树,积淀了深厚生活基础。 李叔作古多年了。他讲的故事也已经幻化成模糊的影子残留在我的记忆中,那激昂的鼓声、清脆的简板声时常幻游进我的梦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