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行者功国
皖西日报
作者:吴孔文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7日 来源:皖西日报
吴孔文
张功国疲惫而沉默,举轻若重。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在诸味尝遍、备极艰辛后,呈现果实般的静默,应该是熟透了。 不管是哪个国家、哪种营商环境,创业都是苦的。在中国,可能会更苦一些,因为中国的企业家们拥有更浓烈的济世情怀。他们创业的动因,除了累积资本,还有共同致富,因此更累,也更有意义。 回来创业之前,张功国居家在张家港。那是一个被吴文化泡软的地方,适合生长粮食和梦想,一大批金寨人在那里淘到了第一桶金,人生开始展现第一缕亮色。有时我想,如果张功国当年不回金寨,此时,他应该坐在张家港的大宅里,喝着功夫茶,抽着细枝烟,刷着微视频,盘算着交往之道应酬之礼,脸上的皮肤肯定比现在细,也没有这么多皱纹。 当下流行语中,“目的性”三个字频率颇高。张功国回乡的直接目的,不是为挣更多的钱,而是要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一目的并不符合创业逻辑。资本的属性往往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而资本握在张功国手中,却包含了太多救济的色彩,他使资本的属性复杂化了。 当年的金寨并不太适合创业:这是“三边”之地,历史欠账多,区位无优势,文化不给力,手上无余钱。那时时兴外出打工,黑压压的打工队伍挺身苏锡常、鏖战珠三角,流血流汗不流泪,起早贪黑挣钞票。那时的金寨电视台也很奇特,每晚的天气预报,除预报本县天气外,也预报苏州一带天气,好像丝竹江南纳入了金寨版图。 张功国像太多的金寨人,推小车,下码头,搬钢筋,贩水果,一天忙下来,回到简陋的工棚里数钞票。吴侬软语虽柔弱无骨,却暗含对实力的崇尚,随着钞票的累积,人们认识了他、认可了他,在异乡的土地上,有了他的一席之地。这是多少打工人共同的梦想啊! 近些年来,我越来越喜欢思考一个词:逆行者。放眼全球,城市化是大势所趋,人口由乡村向城市流动是历史必然,发展中国家如此,发达国家也如此。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仍有小部分人由城市返回乡村,成为时代大潮中的逆行者。 张功国回来了,回到曾经义无反顾离开的地方——金寨县全军乡,这是精神的回归,责任感和使命感大于创业本身。家乡的热土炊烟和花草树木都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他要在这片熟悉而陌生的土地上建一座兰花庄园,以庄园为引领,让周边成为创业的热土、安居的乐土。商业的大潮洗刷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某些方面的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在金寨,原始村庄的存在往往是亲情维系下的守望相助,而今要去新建一座庄园,则主要靠的是经济手段也就是金钱。 当初一分一分攒的钱投了进去,修路、架桥、批地、建房、整田、耙地,种花、植草,一张白纸上写满梦想,一片土地渐渐改变了模样。兰花庄园是张功国的另一个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他出力、流汗、熬夜、叹息,这个朴实的农村汉子相信因果,坚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在兰花庄园成长的过程中,金寨县委、县政府,全军乡党委、政府都给予了热切的关注与支持。金寨县是革命老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对金寨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但由于多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金寨发展相对滞后,县域经济起色不大,群众生活水平处于较低水平。金寨太需要像张功国这样有情怀、有担当的成功人士返乡助力了! 我和张功国共见了三次面,没有直接对话。第一次和第三次去时,他基本上没说话,第二次时情况好一些,那天他情绪比较高,向别人谈了当年在张家港的情况,我静坐旁听。尽管如此,每次去兰花庄园,我都会心生感慨,这是一片颇似江南园林的建筑,小桥流水、绿树花径、匾额案几、曲院回廊,从远处看,与徽州古村落十分相像,这是一个人的村庄,更是一个人的坐标。一个成功的人,如果都能回到家乡做一点事情,那么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肯定会更快,美丽的乡村也一定会更美。 因为兰花庄园,留守的人们有了收入,撂荒的土地恢复了生机,外出的青壮陆续返回,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走进了深山中的全军乡。张功国和他的兰花庄园像一根杠杆,撬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也展示了那方父老乡亲们的铮铮铁骨和炙热情怀。 我能理解张功国的沉默,真正的创业者大都身心俱疲,真正的成熟者大都沉默如金,他们不言不语,只是把自己的作品呈现在那里,功过得失任人凭说。这既是成熟,更是底气。 我祝福张功国和兰花庄园,更祝福金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