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春漫江淮·乡村走笔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皋陶医学:人文与自然的健康融合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7日    来源:皖西日报

  金从华

  春和景明,花开半妍,应邀走进“皋陶医学”实是一大快事也。作为曾经的患者,我对医学医师心存敬畏,但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对“皋陶医学”就有了想说道说道的渴望,当然,这一定是班门弄斧。
  医学与文学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前者是一门科学,致力于维护人类身体健康,以严谨的理论和精湛的技术为依托,来不得半点虚伪;后者是一门艺术,通过文字抒发情感,反映社会,探索人生。两者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实则紧密相连,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相互影响,彼此交融。它们的核心都是人,医学关注人的生理病痛,通过诊断、治疗等手段,让人们摆脱疾病的困扰,恢复身体机能;而文学则是聚焦人的精神世界,描绘人的喜怒哀乐、梦想追求与挣扎痛苦。二者都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从思维方式上看医学与文学都需要想象力,医学研究中,医师需想象疾病的发生机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文学创作更是离不开想象,作家凭借想象构建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的故事世界。
  当然,医文的差异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医学具有很强的客观性、科学性,它以实证研究为基础,诊断和治疗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追求的是精准和有效,其语言要求准确、简洁、专业;文学则充满主观性和艺术性,更注重情感的表达与思维的传递,语言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允许模糊性和多义性,通过隐喻、象征、夸张等手法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古今中外,很多名医都是医文兼修的,如葛洪、孙思邈、徐大桂等既有高超的医道,又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其医书若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也是不能得其要领的。
  历史上有很多仁人志士,如鲁迅、郭沫若、冰心等早年都学过医,希望用医学来拯救国人的身体,然而现实中他们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疾病更可怕,于是弃医从文,以笔为枪,借助文学之力剖析社会弊病和人性弱点,以唤醒国人灵魂,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改革开放后,又有一大批医生当起了作家,写了很多人们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如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毕淑敏的《红处方》、冯唐的《万物生长》等,之所以倍受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是名优秀的医生,他们掌握了大量真实的人间百态、酸甜苦辣、痛心疾首,成为了文学创作的宝贵源泉,其作品影响了一代人,促进了一个时代的飞跃。
  外国也有很多医生作家,如英国著名作家柯南道尔,是医学博士,更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私人医生;美国大诗人威廉姆斯是位全科医生,在日常行医中深入地了解了人性,从医生独有的视角观察生活的本真,从而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读者,经他治疗的患者都得到了身心健康。
  杜兆雄也是医文兼修,文青一枚。这次霍山县中医院组织部分“省市作家走进皋陶医学”活动,让文友了解皋陶医学,与中医(药)国粹亲密接触,意义深远。
  “全国优秀名中医”杜兆雄先生早在1994年10月就提出创立“皋陶医学”的建议,掀起这一微澜是大胆的、积极的,更是可行的。
  以皋陶之名命名,不可不谓之大胆;顺应时代要求,预知未来发展,不可不谓之积极;促成“北华佗、南新安、西皋陶”互为犄角之势,弥补皖西空白,不可不谓之可行。
  皋陶,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制定了中国最早的刑法体系《狱典》,他也被称为中国司法始祖,是六安籍蜚声中外的历史文化名人。用名人效应以广其学说,符合中医学尊贤仰圣的传统,一如《内经》依托黄帝、《本草》依附神农。
  杜兆雄,1956年生于霍山太平畈乡,1975年安徽医学院毕业,曾任大别山中医学校校长,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治疗、研究达50余年,发表《倡立皋陶医学之我见》等论文40多篇,创作医学著作《揭秘双斋医学》等数本,是“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淠河钝斋学派省级非遗传承人”、首届“安徽杰出青年中医”,创办“杜兆雄中医肿瘤研究所”。他长期在临床一线,在中医治疗肿瘤、乙肝、结石、痛症、类风湿、强脊炎、椎突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第一次提出“脏腑阳衰,经络气滞,邪踞毒聚,气化紊乱”16字病机和“局部温阳,整体滋阴,间歇攻邪,持续扶正,重点调气,全面和营”24字治略,并由此派生出系列疗法,广受推崇。自创的“外敷肿瘤奇效止痛散”,使无数疼痛病人得到缓解或根除。
  杜兆雄基于对六安中医学的了解和对中医药的认知,提出“西皋陶”来振兴皖西中医药是一个创举。他认为皖西中医学,一是历史悠久,自成体系,著作宏丰;二是名医辈出,经验丰富,各有专长;三是中药地道,资源丰沛,质量上乘。皖西有一大批名医名著、奇术妙方,地处神秘的北纬31°线上中药材丰富。以霍山为例,民国年间就有执业中医191人,中药店铺132家,医著20余本,中药材1793种,霍山还是“全国中医中药先进县”。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系列扶持中医药政策,西山药库的建立,更为皖西中医药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这些都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强劲优势,也是成就“皋陶医学”的坚实基础。
  范仲淹说过: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我以为这8个字要比他“先忧后乐”的人生信条,要实际得多、务实得多,体现出古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济世救民的价值观,也为中医行业注入了“悬壶济世”的精神内核。
  杜兆雄大学毕业后,曾是领导秘书,以他的基因、素质、机遇在官场上混个“脸熟”问题不大,他的人生应该是一篇精彩的大文章,可他偏偏弃“吃香喝辣”而从“吃苦喝毒”,足见其“宁为良医”的医者仁心。衣带渐宽,白发渐长,怎一个情字了得?
  在与兆雄兄的几十年的接触中,特别是在此次采风、座谈中,我发现“皋陶医学”已深深植入这片土地。艺术是可以夸张的,此时,我想说“西皋陶”已绽放出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