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解读糖尿病防治的科学密码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6日 来源:皖西日报
全球每8秒就有1人因糖尿病失去生命,这个看似“甜蜜”的疾病已成为21世纪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4亿,更令人警惕的是,约3.5亿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了解糖尿病、预防糖尿病、科学管理糖尿病,已经成为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重要健康课题。 一、血糖失控的生物学本质 糖尿病本质上是人体的能量运输系统故障。当我们摄入碳水化合物后,葡萄糖如同等待派送的“能源包裹”,需要胰岛素这把“生物钥匙”开启细胞大门。但在糖尿病患者体内,这一过程面临两种典型故障模式:一是1型糖尿病。免疫系统误将胰岛β细胞识别为“入侵者”,导致“胰岛素工厂”永久停工。这类患者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占糖尿病总人群的5%-10%,多在青少年期发病。二是2型糖尿病。呈现“钥匙生锈”(胰岛素抵抗)和“产能不足”(β细胞衰竭)的双重困境。其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实为机体代谢警报:血液中堆积的葡萄糖引发渗透性利尿,而细胞却因能量不足持续发出饥饿信号。 二、致病因素的协同效应 糖尿病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母一方患病,子女风险增加40%;若双方患病,风险跃升至70%。但环境因素才是点燃遗传火种的“引信”:一是内脏脂肪陷阱:腰围超标(男≥90cm,女≥85cm)者,脂肪细胞释放的TNF-α等炎症因子会阻断胰岛素信号传导。二是升糖风暴:精制碳水化合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是粗粮的2-3倍,持续刺激胰岛素分泌。三是肌肉流失:久坐人群每减少10%骨骼肌量,胰岛素敏感性下降11%。四是昼夜节律紊乱:夜班工作者患病风险增加37%,褪黑素异常直接影响β细胞功能。 三、三级防御体系构建 第一道防线是饮食重构。采用“211餐盘法则”:每餐2拳非淀粉类蔬菜+1拳优质蛋白+1拳低GI主食(荞麦、藜麦等)。研究表明,这种饮食结构可使糖尿病风险降低40%。特别推荐含抗性淀粉的食物(如冷却的土豆、豆类),其缓释供能特性可使餐后血糖波动降低30%。 第二道防线是科学运动。实施“碎片化运动处方”:每静坐1小时进行3分钟抗阻训练(深蹲/靠墙静蹲),可使葡萄糖转运蛋白活性提升40%。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时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相当于每日8000步的活动量。 第三道防线是精准监测。40岁后建议每年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该指标能反映近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比空腹血糖早6年发现异常。糖尿病前期(HbA1c 5.7%-6.4%)人群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进展风险可降低58%。 四、现代控糖技术全景 智能监测系统。持续葡萄糖监测(CGM)设备可生成72小时“血糖地图”,精确识别饮食、运动对血糖的影响。闭环胰岛素泵通过实时血糖数据自动调整胰岛素输注量,使血糖达标率从35%提升至72%。 药物革新。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智能调节胰岛素分泌,延缓胃排空,临床试验显示其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6% SGLT-2抑制剂。通过尿液排出多余葡萄糖,兼具心肾保护作用,使心衰住院风险下降31%。 并发症防控。足部护理:使用温度计控制洗脚水温(37-40℃),选择无骨缝袜,每日用带放大镜的检查仪观察足底。眼底监测: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可比传统检查早6个月发现微血管渗漏。神经保护:甲钴胺(1500μg/日)联合α-硫辛酸(600mg/日)可改善60%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五、疾病管理范式转变 2023年《柳叶刀》研究证实,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停药缓解率可达61%。通过“饮食记录APP+动态血糖仪”实施精准管理,6个月内HbA1c从8.6%降至5.9%,成功逆转糖尿病前期状态。值得关注的是:每日步行量从3000步增至8000步,胰岛素敏感性提升25%。睡眠时间从5小时延长至7小时,空腹血糖平均下降0.4mmol/L。腰围每减少5cm,糖尿病风险降低15%。 这场对抗“甜蜜危机”的战役中,真正的敌人是对代谢风险的忽视。糖尿病防控没有“后悔药”,但永远不缺乏“现在进行时”。记住:每个微小的改变都在重塑你的代谢未来。 (六安市人民医院 张茂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