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疝气的预防和治疗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一、疝气的定义与类型
  疝气,医学上更常称为“疝”,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它是指人体内的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其正常的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个部位的现象。疝气的发生并不是由于体内存在气体,而是由于脏器或组织的移位。
  疝气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发生的部位和原因,可以分为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股疝等。其中,腹股沟疝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约占各种疝病的80%,且以腹股沟斜疝最为多见。腹股沟斜疝是指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内环突出,通过全腹股沟管,再穿过腹股沟外环,形成疝块,并可下降至阴囊。
  二、疝气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疝气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腹壁薄弱和腹内压增高两大因素。
  腹壁薄弱:腹壁肌肉和筋膜组织的强度减弱或存在先天性缺损,是疝气发生的基础。这种薄弱可能是由于年龄增长导致的肌肉退行性变、营养不良、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等原因造成的。
  腹内压增高:任何导致腹内压增高的因素都可能诱发疝气。例如,长期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重体力劳动、妊娠等,都会使腹腔内压力持续升高,迫使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点突出。
  三、疝气的症状与诊断
  疝气的症状因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都包括局部肿块的出现。对于腹股沟疝而言,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或剧烈咳嗽时,腹股沟区会出现一肿块突出,平卧后肿块可自行恢复。随着病情的发展,肿块可能逐渐增大,并可能出现嵌顿、绞窄等严重情况,导致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诊断疝气通常依据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医生会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观察症状,然后进行触诊等体格检查。在必要时,还会借助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来明确诊断。
  四、疝气的预防
  虽然疝气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会增加腹内压,从而增加发生疝气的风险。因此,保持健康的体重对于预防疝气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运动,可以帮助维持适当的体重。
  加强腹部肌肉锻炼:腹部肌肉的力量和韧性对于维持腹壁的稳定性至关重要。通过加强腹部肌肉锻炼,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可以增强腹壁肌肉的力量,降低疝气的发生风险。
  预防便秘和慢性咳嗽:便秘和慢性咳嗽是导致腹内压增高的常见因素。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片、芹菜等,同时注意充足饮水,可以预防便秘的发生。对于慢性咳嗽,应及时就医治疗,降低腹内压。
  避免过度用力: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突然剧烈地提起重物或进行其他可能导致腹内压增高的活动。如果需要提起重物,应采用正确的姿势,避免腹壁肌肉过度用力。
  定期体检:通过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潜在疾病,如前列腺增生、慢性肺气肿等,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腹内压增高,从而增加疝气的风险。对于已经患有疝气的患者,定期体检也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使用疝气支撑带: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老年人、长期慢性咳嗽患者等,可以使用疝气支撑带来帮助固定腹肌,减轻腹部压力,并减少腹肌内器官脱出的风险。
  五、疝气的治疗
  对于已经患有疝气的患者,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一般来说,手术治疗是根治疝气的有效方法。手术方式因患者情况和疝气类型而异,包括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等。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疝气的首选方法。
  除了手术治疗外,对于一些症状较轻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还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如使用疝气带、疝气托等,以缓解症状并延缓病情的发展。
  总之,疝气是常见外科疾病,了解并警惕早期症状,及时就医检查治疗,可降低发病风险,提高治愈率。调整生活方式,定期医学筛查,可有效预防疝气。我们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避免诱因。出现腹部不适、肿块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同时,应提高公众对疝气的认识,普及知识和预防措施,共同降低发病率。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疝中心 周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