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急性胰腺炎:从认识风险到科学自救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消化内科病房里,35岁的小王蜷缩在病床上,呻吟着“腹痛如刀绞”,伴恶心、呕吐,额头上全是冷汗。3小时前,他和朋友节日聚餐吃了烧烤加啤酒后,突发腹部剧烈疼痛,就像有人在肚子里使劲拧一样。这不是普通的“吃坏肚子”,经过检查,被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这个听起来陌生的疾病,每年在我国导致超过10万人住院,其中节假日期间发病率较平日升高约40%,重症死亡率高达30%。
  什么是急性胰腺炎?胰腺是藏在胃后方的“隐形器官”,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和代谢调控中心。它每天分泌约1.5升胰液,其中包含30多种消化酶,相当于一个高效的食物分解工厂。但当这些消化酶在胰腺内部提前激活时,就会发生可怕的“自我消化”过程——这就是急性胰腺炎。
  一、六大“导火索”,胰腺为何突然“自燃”?
  1.胆结石“堵路”。约40%的急性胰腺炎由胆结石引发,胆结石就像卡在输油管里的石子,尤其直径<5mm的结石,容易堵塞胆胰管交汇处,导致胆汁倒灌激活胰酶。
  2.酒精“腐蚀”。酒精不仅是肝脏的敌人,更是胰腺的“腐蚀剂”。长期酗酒会改变胰液成分,使其变得浓稠如沥青,同时刺激胰酶过量分泌。研究发现,每日饮酒超过80克(相当于500ml白酒),胰腺炎风险飙升5倍。  
  3.高脂血症“油封”。血液中的甘油三酯>11.3mmol/L时,脂肪微粒会像“油泥”一样堵塞胰腺毛细血管,同时刺激胰酶过度分泌。
  4.暴饮暴食“超载”。一次性摄入大量烧烤、火锅等高脂食物,会让胰腺超负荷分泌消化酶,相当于让胰腺“24小时连轴加班赶工”,最终机器过热“罢工”。
  5.药物、感染、外伤“误伤”。某些药物(如利尿剂、激素类药物)、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外伤等,可能直接损伤胰腺细胞。
  6.先天结构异常。胰管先天性狭窄、胰腺分裂等解剖异常,就像工厂的“设计缺陷”,容易引发胰液引流不畅,轻微刺激就可能引发胰液滞留。
  二、急性胰腺炎有哪些症状?
  1.腹痛: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多位于中上腹部,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呈持续性,钝痛、刀割样痛、绞痛,可有阵发性加剧,一般胃肠解痉药不能缓解,进食会加重,弯腰抱膝体位可减轻疼痛。
  2.恶心、呕吐及腹胀:多在发病后出现,呕吐物为食物,剧烈呕吐者为胆汁或咖啡样液体,同时有腹胀,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3.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以上发热,一般持续3-5天,胰腺或腹腔有继发感染时会出现持续高热。
  4.低血压或休克:常发生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等表现。
  5.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代谢紊乱:多有轻重不等的脱水、低血钾,呕吐频繁可发生代谢性碱中毒。
  三、突发急性胰腺炎该怎么办?
  1.家庭急救三步法。(1)立即禁食禁水:连水都不要喝,可用棉签润唇;(2)疼痛体位:采取弯腰屈膝侧卧可减轻疼痛;(3)拒绝自用止痛药:止痛药可能会掩盖病情,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2.出现以下任何一种表现,请立即就医。(1)持续肚子痛超过30分钟,且越来越重;(2)呕吐后无法进食任何食物和液体;(3)发病前24小时内有饮酒/暴食/外伤史等。
  三、如何预防急性胰腺炎?
  1.饮食有节律:一日三餐按时吃,忌暴饮、暴食、酗酒,避免连续进食高脂食物,饮酒要适量。
  2.慢病要管理:积极治疗高脂血症、高钙血症等疾病,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按量用药。
  3.胆道要养护:定期体检,胆道结石直径>2cm或伴有胆管扩张,要及时干预,以免胆道疾病急性发作。
  4.作息不颠倒:规律作息对保持机体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连续熬夜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导致患病风险升高。
  5.运动要经常:肥胖人群胰腺炎发生率会增加,要坚持管住嘴、迈开腿、勤锻炼。
  6.急症快就医:胰腺炎急性发作,一般是在大量饮酒、暴饮暴食后,以中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为主,可向腰背部转移,疼痛剧烈,可伴随呕吐、发热等症状,一旦发生,及时就医。
  在享受节日欢聚的同时,请时刻谨记:珍爱胰腺,就是守护我们享受美食的权利;如出现疑似症状,请立即就医。
      (六安市人民医院 程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