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新姿更励人
皖西日报
作者:严仍江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严仍江
下午,正在家阳台看书,忽然楼下传来鼎沸人声,如潮涌动,我伸头朝下望去,见是学生们列队高举学校横幅和一面面团旗,长龙一样向皖西烈士陵园而去。哦,清明来了,扩建已经半年的陵园开放了!我放下书,尾随而去。 陵园内一棵棵樱花初绽粉嫩如霞,一丛丛檵木红花盛开似火。它们点缀在苍松翠柏之间,与高台上纪念碑四周人们敬献的花篮、花圈相呼应,烘托着清明祭扫的氛围,表达着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怀念。 新扩建的陵园让人感觉眼前一亮。高台上四周及入口的围栏,全都换成了洁白的汉白玉石,它们像成排的士兵并排守护中央高高的纪念碑。这围栏就像一个巨大的白色花环,增加了革命纪念地的肃穆氛围,令人顿生敬畏之心。那一色刻意的洁白,使人很自然想到先烈为民族解放、为人民幸福勇于牺牲的高洁品质;那雕刻其上的红五星,告诉我们先烈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原有高高的大理石纪念碑被粉刷一新,塔顶红星闪耀,北面毛主席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遒劲有力、鲜艳夺目;其他三面凝重的碑文清晰地述说着皖西人民悲壮、辉煌的革命历史。 纪念碑高台的入口保留了东北边在纪念馆后的北入口,改造了南边宽阔的台阶式的大入口,以及可以推车直上的小入口。为了给新造的“六安革命烈士英名墙”留足空间,原来的台阶式西入口被北移改造,同时在西北角新建了一个宽阔的台阶式入口。这样,人们可以从不同方向到达纪念碑下瞻仰祭扫,疏散也更便捷。平台地砖重新铺设,面积增大,更加平整,同时容纳更多的人,过去站列二三百人都显拥挤,现在站列一千人也很宽松。 纪念碑西面进行了扩建,外扩半圆形平台,最大半径10多米,新增200多平方米的大“扇面”,自南向北新出现一个巨大的弧形墙面“六安烈士英名墙”。墙约60米长、3米多高,满墙贴有200余块血色大理石,镌刻着28000多名六安革命英烈姓名,这面墙像是烈士鲜血染红。走过这幅红墙,像是走过六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红旗不倒的壮阔革命历史。在这红墙之下,我们才直观感到,新中国的大厦之基是千千万万的英雄用血肉之躯夯筑而成。既有许继慎、周维炯、汪孝芝等等这些人们熟知的英烈,更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烈,还有他们后来成为共和国将军与功臣的战友……看到这面墙,我们自然想到立夏节暴动、六霍起义、苏家埠战役、张家店战斗……这些皖西革命战斗烽火;看到这密密麻麻英名,眼前就会浮现他们奋不顾身、冒着枪林弹雨冲锋的身影,看到他们宁死不屈、被残忍的敌人挂在城门的躯体和头颅,听到他们面对枪口坚定自信高喊的革命口号…… 我们欣喜地看到,英烈的后代,带着子孙来到红墙下自己祖辈英名前,讲述他们的英勇故事、展示政府发给的革命烈士证书,充满自豪和荣耀;看到锻炼的人们向游人讲述他所熟悉的英烈故事,充满自豪和敬仰;看到中小学学生仰望红墙、默数着英烈姓名的数字,向陪伴的爷爷奶奶和父母询问他们是干什么的、是怎么牺牲的;看到人们纷纷在烈士名下的台阶上敬献的献花……今天幸福生活着的人们,了解着、赞颂着英烈,致敬着、怀念着英烈,在这里受到教育和激励。 令我更为激动的是在这面红墙上,看到71位“严”姓英烈,根据姓名中的辈分可见其中有十几位还是我们的本家,更看到我的叔爷爷红军烈士“严鸿庭”也在其列,立马恭恭敬敬地给他鞠躬,并打电话告诉爷爷的亲孙这好消息。叔爷爷有文化,听叔叔说爷爷教过书。叔爷爷革命烈士证上给我们的信息是:1906年生,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做过赤卫军文书,1932年在参与领导六安城北暴动时被敌人杀害,年仅26岁。 这面墙正对着许继慎将军的铜像,这些英烈们将永远和他们的将军相伴在一起!英烈们永垂千秋,我们为他们用头颅和热血换来革命的成功、为今天的幸福奠基而骄傲和幸福! 乙巳清明,扩建后的皖西革命烈士陵园,以它的新姿迎接着、感染着、教育着、激励着无数有组织和自发前来的瞻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