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红土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我写烈士墓志铭

                     金从华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墓志铭,是对逝者一生的高度浓缩,如实叙述其生平,客观评价其业绩,并表达悼念之意。历史上的墓志铭,往往多是名人的标配,平头百姓则少有,目的是让其“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墓志铭又多是请有头有脸的人来写,这样既可以增色,又可以荣耀。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一生中为柳宗元、孟郊、李观、贞曜、张园、张中丞等名家写过墓志铭。试想,地下躺着一个“名人”,地上站着一个“名人”,彼此映衬,定会“流芳千古”,妥妥的一个“省保”级单位。
  历史上最牛的墓志铭家族当数“三苏”家族。苏洵去世后,苏轼请了欧阳修为其父写墓志铭。司马光来吊唁时,苏辙又请他为其母再写墓志铭,司马光感慨程夫人培养出两个好儿子,欣然接受。回到四川葬父时,苏轼忽然想起祖父苏序的墓志铭尚无人写,于是他又给曾巩写信,让其代劳。妻子王弗死后,苏轼责无旁贷为她写墓志铭。苏轼去世后,苏辙当仁不让地写了墓志铭。苏辙的墓志铭则由北宋名臣刘安世撰写,刘安世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其父刘航是北宋重臣,刘安世是司马光学生,又是杨万里老师,著有《尽言集》传世。一家人的墓志铭,全是大师所写,世上罕见。
  也有自己为自己写墓志铭的,例如启功大师生前就为自己写好了墓志铭。
  更奇葩的是,也有墓志铭不着一字的“无字碑”,如武则天、明十三陵中12个无字碑等,大致意思是,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墓志铭也非华夏独创,别国也有,而且花样很多,其中还不乏诙谐幽默的。
  德国数学家鲁道夫,毕生研究圆周率,他的墓碑上竟是π小数点之后的35位数;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墓碑上只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美国作家海明威墓碑上仅写着:恕我不起来了。等等,特别风趣,让人想忘都忘不掉,只能永远铭记。
  2020年底,我接到一个非常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为革命烈士伍淑和撰写墓志铭。因为2021年是伍淑和烈士牺牲90周年,2022年是其诞辰120周年,伍氏后人为其修墓立碑。基于上述对墓志铭的认识,我还是诚惶诚恐地接受了,因为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有了好的题材,作品就已成功大半了。
  伍淑和,1902年春出生在霍山县太平畈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那是一个新旧思潮激烈碰撞的年代,少年淑和在没钱读书的情况下,偷偷扒在私熟的窗户听课,小小年纪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长大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庆师范,踏上了追求真理之路,接受了新思想,毕业后回到狮山中学(今霍山上土市中学)教书,开始传播马列主义。1923年秋,伍淑和迎来他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霍山县第一位中共党员。从那一刻起,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紧相连,在学校里秘密创办进步刊物《醒狮》,刊物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人们心中追求光明的火焰。他深知,只有唤醒民众,才能改变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伍淑和又投笔从戎。1926年3月,伍淑和考入第五期黄埔军校,刻苦学习军事理论,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从事革命工作。1929年11月参与领导了著名的西镇暴动,拉开了六霍起义的序幕,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1年冬,由于叛徒出卖,伍淑和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刽子手用尽酷刑也未能动摇他的信念。在家乡洪峰河就义时,风雪交加,异常寒冷,敌人剥光他的衣服,不停地往其身上浇凉水。伍淑和仍大义凛然,高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愿把身躯易自由”,随后被残忍杀害,并暴尸示众三日,年仅29岁。在伍淑和的影响下,无数仁人志士加入到革命的行列,仅伍氏族人先后就有20多人参加革命,数人为国捐躯。
  伍淑和的一生是短暂的,却是轰轰烈烈的,他诠释了从遇见光、追求光到成为光的真谛。烈士的精神越是高尚,我心中越是怯怕,我一无名小卒,何德何能,焉能担此重任?怕辱没了烈士声名,这可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啊?然而,有伍淑和烈士慷慨赴死的精神为我壮胆,我可以为其传承光、散发光,来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这又是何等的荣幸啊。
  烈士大义感召,往事历历在目,伏案提笔,一气呵成,虽有不少瑕疵,但我坚信瑕不掩瑜,铭曰:
  淑化祈太平,赤胆为共和。
  公讳淑和,名慧安,字才智,霍山太平畈人氏。生于公元1902年正月十七,卒于公元1930年冬月廿七,享年29岁。
  伍公淑和,身出寒门,如名谦和忠善,若字聪颖多谋。早年求学于高等二小,深受进步思想之熏陶,得“五四”之精髓,倡民主与科学,组织贫民共觉会,创办《醒狮》鼓与呼。1923年:及弟安庆师范,笃行红色理论,为霍山入党第一人,乃皖西革命之先驱。1926年:深造五期之黄埔,潜修军事拯国殇。次年,临危受命,生死忘我,奔商南走岳西,呼六安唤英山,弘扬马列之真理,坚定共产之信念。1929年冬:豪绅肆虐,西镇暴动燃烽火;淑和担纲,红旗遍插苏维埃。声震六霍地,气贯鄂豫皖。1930年冬月:淑和奉命宜城,只身落难包家。冰天雪地处,剥去寒衣穷其计;冬来春近时,鄙视淫威见大义。命殒仙人桥,暴尸三日显初心,不愧鬼雄;魂牵太平畈,挽歌一曲启后世,堪称人杰。
  赤膞条条任去留,丈夫与世何所求;窃恐民意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
  淑和遗志,字字铿锵,音容宛在,风德永留,伍族荣光,国之楷模。一介丈夫,三届县委;十载革命,万世芳名。哀呼,英年多舛,未见华夏之崛起;幸哉,浩气长存,终成民族之懿范。
  又是一年清明季,思念纷纷祭扫忙。如今,伍淑和烈士的墓碑静静地矗立在那片血染的土地,而烈士的精神也永远地耸立在苍松翠柏间,像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