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心梗患者的健康管理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22日    来源:皖西日报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一种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致命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但通过早期识别、科学急救和规范康复管理,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并改善预后。根据最新医学指南,现在来系统梳理一下居家场景下的心梗防治要点。
  一、警惕心梗的早期信号:别忽视身体的“求救声”
  心梗并非毫无征兆,约50%患者在发病前数天至数周会出现以下症状,尤其需关注不典型表现:  
  1.胸部压迫感或钝痛:典型症状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能持续数分钟或反复发作,可放射至左肩、背部、下颌或上腹部。
  2.呼吸异常:静息状态下突发气短、呼吸困难,平躺时加重,可能与心功能下降有关。  
  3.消化道症状:约30%患者(尤其是女性)表现为恶心、呕吐、胃部灼烧感,易被误认为胃肠疾病。  
  4.全身性症状:不明原因的冷汗、头晕、极度疲劳或虚弱感,部分患者出现濒死感。  
  5.非典型疼痛:牙痛、颈痛或手臂酸痛,且与活动无关,需高度警惕。 
  重点提示: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女性患者的症状可能更隐匿,如仅表现为乏力或轻微胸闷,应及时就医排查。
  二、突发心梗的居家急救:抓住黄金120分钟
  心梗的抢救时间窗极短,发病后1-2小时内接受治疗可显著减少心肌坏死面积。居家急救需遵循以下步骤:  
  1.立即拨打120:清晰告知患者症状、所在位置及联系方式,保持电话畅通。  
  2.保持患者静止: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如半卧位),避免任何体力活动,以减轻心脏负荷。  
  3.药物干预:若患者无阿司匹林过敏史,可咀嚼300mg阿司匹林(通常为3片),抑制血小板聚集。  
  4.安抚情绪:家属需保持冷静,避免患者因恐慌加重心脏负担。
  5.准备急救信息:整理患者病史、用药记录等,便于医护人员快速判断。
  误区警示:切勿自行驾车送医!急救车配备专业设备(如除颤仪)且能通过“胸痛中心绿色通道”优先救治。
  三、预防心梗:从生活方式到慢性病管理
  心梗的预防需贯穿日常,重点控制危险因素:  
  1.健康饮食: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全谷物、蔬菜和鱼类摄入,减少饱和脂肪与精制糖。  
  2.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久坐。  
  3.戒烟限酒:吸烟使心梗风险增加3倍,酒精摄入量男性≤25g/日,女性≤15g/日。  
  4.慢病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需<140/90mmHg,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高血脂患者LDL-C<1.8mmol/L。
  5.心理调节:长期压力与焦虑可诱发心梗,可通过冥想、社交活动等方式减压。  
  四、心梗康复期居家护理:细节决定预后
  成功救治后,居家护理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1.环境与活动管理:术后1周内以卧床为主,逐渐增加床边活动,避免提重物或屏气动作。保持室内温度适宜(20-24℃),减少冷热刺激诱发心绞痛。  
  2.饮食调整:少食多餐,每日盐摄入<5g,避免腌制食品。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豆类),控制总热量,肥胖者目标BMI<24。
  3.用药依从性: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定期监测肝功能与肌酸激酶。 
  4.心理支持:患者易出现抑郁或焦虑,家属需鼓励其参与康复计划,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五、长期随访与风险监测
  心梗患者需建立终身管理意识: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及血脂指标,此后每年至少1次。记录日常活动中的胸痛频率、持续时间及诱因,及时反馈给医生。家中常备硝酸甘油(避光保存,定期更换),家属学习心肺复苏(CPR)技能,提升应急能力。
  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需要患者、家庭与医疗团队的协同努力。牢记“时间就是心肌,心肌就是生命”,早识别、早干预才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
    (六安市人民医院 耿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