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04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直径不足2毫米的冠状动脉中,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导丝正穿越重重障碍,最终通过支架植入打通了闭塞的血管——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全球数千家医院上演。而创造这个医学奇迹的核心技术,正是被称为心脏"照妖镜"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技术。这项技术如何“照亮”心脏血管?它又是怎样救人性命的? 一、心脏血管的“水管工”——冠状动脉造影 如果把心脏比作人体发动机,冠状动脉就是为它供油的“输油管”。一旦这些“油管”堵塞,心脏就会“歇工”,轻则胸痛,重则猝死。而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医生用来“检查水管”的关键工具。 1.检查过程:首先医生通常选择手腕的桡动脉(或大腿根部的股动脉)作为入口,局部麻醉后,用针头刺入血管,放入一根细软导管。然后在X光透视下,导管像“GPS导航”一样,沿着血管一路“游”到心脏冠状动脉的开口处。再通过导管注入含碘造影剂,X光下,原本看不见的血管瞬间显形。医生能清晰看到哪段血管狭窄、堵塞,甚至发现血管壁的“鼓包”(动脉瘤)。整个检查过程就像给生锈的水管注入荧光染料,哪里漏水、哪里堵塞,一目了然。 2.重点人群:反复胸痛、胸闷,怀疑冠心病的人;心肌梗死正被急救的人;心脏支架术后复查人群;不明原因的心功能下降人群。 二、血管堵塞不用怕——心脏介入治疗 如果说造影是“找问题”,介入治疗就是“修水管”。它无需开胸,通过导管即可完成血管疏通,创伤小、恢复快。 1.较为常见的经典技术:支架植入术。这种技术有两项内容。一是球囊扩张。在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先将带球囊的导管送入到狭窄处,然后充气扩张血管,就想是给轮胎打气。二是支架释放。这是指在扩张后的血管内放置金属支架,撑开血管,以保持血流的畅通。我们所使用的支架,是经过一定“演化”的。第一代支架是金属裸支架,它的缺点是易发生再狭窄(30%概率)。第二代支架是药物支架,它的应用特点是表面涂药,抑制血管增生,再狭窄率降至5%。第三代支架是可吸收支架,它可在2-3年后完全降解,血管恢复自然状态(适合年轻患者)。 2.对于出现某些特殊复杂的病症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治疗方法: 旋磨术:对付血管里的“钢筋水泥”(严重钙化斑块),用钻石涂层的旋磨头打碎硬化斑块。 血栓抽吸:急性心梗时,直接用导管吸出血栓,减少心肌损伤。 切割球囊:像给血管“做微创手术”,用刀片划开僵硬斑块,再放入支架。 三、手术前后必知指南 1.术前准备:首先需要评估肝肾功能、凝血情况,并且需停用某些抗凝药(如华法林),但阿司匹林通常继续服用。患者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手术全程清醒,但基本无痛,耗时约30-60分钟。 2.术后护理:手腕穿刺点需用加压器压迫4-6小时,大腿穿刺需卧床24小时。并且要多喝水,加速排出造影剂,保护肾脏。同时要按时吃药,例如双联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至少吃1年,防止支架内血栓。 常见误区:“放了支架就不能运动?”错!术后1周可散步,1月后可慢跑。“支架会移位?”其实,支架释放后与血管壁紧凑贴合,移位概率极低。 四、技术风险与应对 再先进的技术也有风险,但只要严遵医嘱,就可以避免这些风险:血管损伤,发生率<1%,轻微痉挛可药物缓解,严重夹层可用覆膜支架修补。造影剂肾病:术前评估肾功能,术后大量饮水。架内血栓:严格遵医嘱服药,勿擅自停药。 从1958年第一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意外发现,到如今机器人辅助的精准治疗,这项技术让无数濒死的心脏重获生机。它不仅是医学的奇迹,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患者,它是一面“照妖镜”,让隐藏的血管病变无所遁形;对于医生,它是一把“生命钥匙”,在方寸之间创造重生奇迹。正如一位心内科医生所言:“我们无法阻止血管老化,但可以用科技为生命争取更多春天。”或许未来,随着可吸收支架、基因治疗等技术的普及,冠心病将不再是“不治之症”。而此刻,当我们凝视那些在X光下闪动的导管与支架时,看到的不仅是冰冷的金属,更是无数家庭重新燃起的希望之光。 (安庆市立医院 徐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