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时事·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甜蜜守护战:血糖的监测护理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27日    来源:皖西日报

  传统的血糖监测方法主要依赖于便携式血糖仪,通过指尖采血进行测量。其优点在于操作简便、结果快速,适合家庭日常监测,但是频繁的指尖采血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便,而且其只能提供瞬时的血糖数据,无法全面反映一段时间内血糖的动态变化。
  一、新型血糖监测技术
  1.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可以通过在皮肤上贴一个微小的传感器,实施连续、实时地血糖水平检测,每几分钟自动记录一次数据,并传输给医护人员或患者自身。应用后不仅避免传统指尖血糖监测的繁琐和疼痛,还能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让患者随时掌握自己的血糖动态并更利于发现血糖变化规律。连续动态血糖监测的预警功能可以在血糖过高或过低时及时发出警报,避免低血糖或高血糖的发生风险。
  2.无创血糖检测器:无创血糖检测是使用非侵入性技术来测量血糖水平,如皮肤下光学成像、红外线辐射、电容分析等,但是技术尚未普及临床。
  3.远程医疗与移动健康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远程医疗和移动健康APP的应用也愈加普及;此类应用不仅可以提供血糖记录、饮食建议、运动计划等功能,还能与医生进行实时沟通,解答患者的疑问;还能够结合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实时监测患者的其他身体数据,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患者信息。
  二、血糖监测的最佳实践
  血糖监测不仅依赖于先进的工具和技术,还需要患者掌握正确的监测方法和护理策略,建议在监测时做到:
  1.选择合适的监测时机:血糖监测的时机对于了解血糖波动情况至关重要,其中晨起空腹指标可以反映夜间血糖控制情况;了解餐前血糖水平有助于调整饮食;餐后2小时指标则反映了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有助于评估餐后血糖控制情况;睡前指标有助于调整夜间胰岛素或药物使用剂量,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此外在运动前、自我感觉不适时等特殊时期也要及时加测血糖。
  2.掌握正确的监测方法:正确的监测方法是确保血糖数据准确性的关键。常规监测的患者在采血前要用肥皂和水清洁双手,常规消毒后针刺采血,注意不要过度挤压采血部位。
  3.使用连续动态血糖监测的患者要注意:选择皮肤较薄、活动少的部位,如上臂外侧、腹部或臀部;避免关节和皮肤褶皱处,以减少不适和误差。在安装传感器前要清洁皮肤,确保皮肤完全干燥后再安装传感器;确保传感器要与皮肤紧密贴合,注意避免在安装过程中移动或调整传感器,以减少误差。定期更换传感器(一般为7-14天),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防止感染。要定期检查传感器是否松动或有异物,注意传感器的信号强度,确保数据传输稳定。
  三、血糖监测期间综合护理
  在血糖监测期间,患者的日常护理也需要做到周到、全面,在饮食方面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要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运动方面则可以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运动对于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降低血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还要做到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反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因此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外伤和感染。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足部病变,如糖尿病足等。因此需定期检查足部情况,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穿宽松舒适的鞋袜,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
  血糖监测有助于识别低血糖和高血糖的早期症状,使患者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严重后果。低血糖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而高血糖则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血糖监测数据为医生提供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对于有糖尿病风险的人群以及健康人群,早期血糖监测也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这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健康。血糖监测记录本为医患沟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时,可以带上血糖监测记录本,与医生沟通病情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创意护理方案通过更换采血针、床头粘贴温馨提示卡、多元化宣教模式等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通过选择合适的监测工具和方法,掌握正确的监测技巧和护理策略,患者可以在“甜蜜守护战”中取得胜利。
  (六安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冯秀梅)